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繁殖论文

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有性世代及胚胎发育的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1章 绪论第15-21页
    1.1 水韭科研究现状第15-18页
        1.1.1 水韭科植物孢子体研究现状第15-16页
        1.1.2 水韭科配子体研究现状第16-17页
        1.1.3 水韭科胚胎发育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 研究材料简介第18-19页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2章 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研究第21-48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21-24页
        2.2.1 研究材料第21页
        2.2.2 研究方法第21-24页
    2.3 结果第24-44页
        2.3.1 中华水韭解剖结构特征第24-35页
        2.3.2 高寒水韭解剖结构特征第35-44页
    2.4 分析讨论第44-46页
        2.4.1 水韭根起源和发育的探讨第44页
        2.4.2 球茎内部结构的探讨第44-45页
        2.4.3 叶及叶舌第45-46页
        2.4.4 孢子囊发育的探讨第46页
    2.5 小结第46-48页
第3章 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配子体发生的研究第48-64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8-50页
        3.2.1 研究材料第48页
        3.2.2 研究方法第48-50页
    3.3 结果第50-61页
        3.3.1 中华水韭配子体发育第50-57页
        3.3.2 高寒水韭配子体发育第57-61页
    3.4 分析讨论第61-63页
        3.4.1 水韭孢子纹饰及孢壁的探讨第61页
        3.4.2 水韭性器的发育第61-62页
        3.4.3 中华水韭配子体发育时期蛋白质的变化第62页
        3.4.4 雌配子体表面细胞分化的探讨第62页
        3.4.5 水韭雌配子体的发育第62-63页
    3.5 小结第63-64页
第4章 中华水韭胚胎发育的研究第64-78页
    4.1 引言第64-65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5页
        4.2.1 研究材料第65页
        4.2.2 研究方法第65页
    4.3 结果第65-75页
        4.3.1 合子及合子第一次分裂第65-66页
        4.3.2 胚胎发育早期第66-67页
        4.3.3 胚胎发育中期第67-70页
        4.3.4 中华水韭胚胎发育后期第70页
        4.3.5 中华水韭孢子体发育第70-73页
        4.3.6 中华水韭维管束与第一根的发育第73-75页
    4.4 分析讨论第75-77页
        4.4.1 中华水韭胚胎发育模式第75页
        4.4.2 胚胎发育的位置和胚胎发育与颈卵器的关系的探讨第75-76页
        4.4.3 中华水韭的生殖方式及合子分裂的方向第76页
        4.4.4 雌配子体的区域划分、作用及内含物第76页
        4.4.5 水韭的系统学探讨第76页
        4.4.6 中华水韭胚胎时期根茎叶的探讨第76-77页
    4.5 小结第77-78页
第5章 环境因素对中华水韭和高寒水韭生长发育的影响第78-87页
    5.1 引言第78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78-79页
        5.2.1 研究材料第78-79页
        5.2.2 研究方法第79页
    5.3 结果第79-84页
        5.3.1 影响中华水韭生长发育的因素第79-82页
        5.3.2 影响高寒水韭生长发育的因素第82-84页
    5.4 分析讨论第84-86页
        5.4.1 光照强度对水韭的影响第84页
        5.4.2 影响水韭雌配子体萌发的因素第84-85页
        5.4.3 病虫害防治措施第85页
        5.4.4 水韭濒危原因及保护策略第85-86页
    5.5 小结第86-87页
结论第87-88页
本文创新之处第88页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银比色法手性识别氨基酸
下一篇:广西马山岩溶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