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养护、维修与技术改造论文

水压充填型溶腔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溶腔对隧道结构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溶腔与隧道岩层安全厚度研究现状第13页
        1.2.3 隧道突水机理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4 突水灾害及隧道突水治理技术研究第15-17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水压充填型溶腔隧道突水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第19-29页
    2.1 溶腔突水机理第19-21页
        2.1.1 止水岩柱受拉破坏第19-20页
        2.1.2 裂隙的剪切破坏第20页
        2.1.3 裂隙的水力扩张第20-21页
        2.1.4 关键岩块的失稳第21页
    2.2 溶腔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1-27页
        2.2.1 地质因素第21-25页
        2.2.2 工程因素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9页
3 溶腔与隧道间岩层安全厚度数值模拟研究第29-47页
    3.1 FLAC3D 软件计算原理第29-32页
        3.1.1 FLAC3D 有限差分法原理第29-31页
        3.1.2 FLAC3D 流固耦合计算原理第31-32页
    3.2 依托工程概况第32-36页
        3.2.1 工程简介第32-33页
        3.2.2 地形地貌第33页
        3.2.3 地层岩性第33-34页
        3.2.4 地质构造第34页
        3.2.5 水文地质条件第34-35页
        3.2.6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第35-36页
        3.2.7 围岩及其稳定性分析第36页
        3.2.8 突水风险危害第36页
    3.3 水压充填型溶腔与隧道间岩层安全厚度数值模拟第36-47页
        3.3.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第36-38页
        3.3.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38-46页
        3.3.3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水压力、地应力及围岩等级对安全厚度影响分析第47-85页
    4.1 引言第47页
    4.2 不同水压力对安全厚度的影响分析第47-70页
        4.2.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第47页
        4.2.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47-70页
    4.3 构造地应力与水压力耦合作用下对安全厚度的影响分析第70-78页
        4.3.1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第70页
        4.3.2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0-78页
    4.4 不同围岩强度等级对安全厚度的影响分析第78-84页
        4.4.1 IV 级围岩安全厚度分析第78-81页
        4.4.2 V 级围岩安全厚度分析第81-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5 不同位置的溶腔与隧道间岩层的安全厚度研究第85-101页
    5.1 引言第85页
    5.2 溶腔位于隧道顶部时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85-93页
        5.2.1 模型建立第85页
        5.2.2 边界条件及模型参数设定第85-86页
        5.2.3 计算结果分析第86-89页
        5.2.4 不同水压力对安全厚度的影响分析第89-93页
    5.3 溶腔位于隧道侧部时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93-99页
        5.3.1 模型建立第93页
        5.3.2 边界条件及模型参数设定第93页
        5.3.3 计算结果分析第93-99页
    5.4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6 溶腔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风险分析第101-107页
    6.1 引言第101页
    6.2 隧道突水风险识别第101-103页
        6.2.1 突水风险识别的步骤第101-102页
        6.2.2 突水风险识别的目的和意义第102页
        6.2.3 应用层分析法计算依托工程突水风险权重第102-103页
    6.3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隧道突水风险估计第103-106页
        6.3.1 确定相关专家的权重第103-104页
        6.3.2 风险概率分级第104页
        6.3.3 专家模糊估计第104页
        6.3.4 基本事件的概率隶属度第104-105页
        6.3.5 风险损失估计第105-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07-109页
    7.1 主要结论第107页
    7.2 研究展望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5页
附录第115页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115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新本构的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识别方法
下一篇:顺丰航空安全绩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