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基于新本构的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识别方法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国内外预应力损失的研究第8-14页
        1.2.1 预应力损失检测的常用方法第8-10页
        1.2.2 利用动静力性能检测预应力结构的发展及现状第10-14页
    1.3 预应力损失检测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4-15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5-16页
2 预应力混凝土梁动力特性理论及预测方法第16-44页
    2.1 预应力梁动力刚度分析理论第16-28页
        2.1.1 第一种理论第16-19页
        2.1.2 第二种理论第19-22页
        2.1.3 第三种理论第22-23页
        2.1.4 第四种理论第23-27页
        2.1.5 第五种理论第27-28页
    2.2 基于混凝土新本构关系的分析方法第28-44页
        2.2.1 现有混凝土材料本构模型第28-31页
        2.2.2 混凝土新本构受压特征第31-35页
        2.2.3 混凝土受拉特征第35-37页
        2.2.4 混凝土新本够关系的建立第37-42页
        2.2.5 新本构关系的验证第42-44页
3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动力有限元分析第44-76页
    3.1 有限元软件简介第44页
    3.2 预应力混凝土梁有限元模型第44-47页
        3.2.1 预应力筋及普通钢筋单元第44-45页
        3.2.2 钢板单元第45页
        3.2.3 混凝土单元第45-47页
        3.2.4 模型的建立第47页
    3.3 考虑材料非线性的预应力梁模态分析第47-50页
        3.3.1 边界条件第47-48页
        3.3.2 预应力的施加方法第48-49页
        3.3.3 静力求解和收敛问题第49-50页
        3.3.4 模态分析第50页
    3.4 后处理阶段第50-51页
    3.5 自振频率比值的影响因素分析第51-59页
        3.5.1 约束偏心距第51-52页
        3.5.2 跨高比第52-53页
        3.5.3 支座长度第53页
        3.5.4 理想简支约束和实际接触支座差异第53-54页
        3.5.5 支座刚度第54-55页
        3.5.6 压梁第55-57页
        3.5.7 跨中裂缝第57-59页
    3.6 对实验结果的模拟验证第59-76页
        3.6.1 已有试验回顾第60-61页
        3.6.2 动力特性模拟第61-70页
        3.6.3 静力模拟分析第70-76页
4 预应力混凝土梁力学特性参数分析第76-88页
    4.1 预应力钢筋偏心距的影响第77-79页
    4.2 跨高比的影响第79-81页
    4.3 标准初始弹性模量的影响第81-83页
    4.4 标准拐点应变的影响第83-84页
    4.5 预应力损失检测方法第84-88页
        4.5.1 动力检测法第85-86页
        4.5.2 静力检测法第86-8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5.1 结论第88-89页
    5.2 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96页
附录第96-111页
    A.预应力混凝土梁模态分析命令流第96-110页
    B.混凝土本构参数文件 HXF-L3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有限元和断裂力学的抓斗卸船机疲劳寿命评估
下一篇:水压充填型溶腔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