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关于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研究--基于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考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3-22页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背景第13-14页
        2、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第14-15页
        3、选题的研究意义第15页
    (二) 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第15-19页
        1、国内研究综述第16-17页
        2、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第17-19页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9-22页
        1、研究方法第19-21页
        2、研究创新点第21-22页
一、关于核心概念的界定第22-27页
    (一) 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内涵第22-24页
    (二) 道德素养的评价标准第24-25页
    (三) 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主要方式第25-27页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第27-36页
    (一)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第27-29页
        1、强调话语的主导地位第27-28页
        2、怀疑“元叙事”的合法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第28页
        3、反对统一性,提倡多样性、多元化和矛盾性第28-29页
        4、拒绝主体(个人)的中心地位第29页
    (二) 后现代主义思潮引发对传统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积极思考第29-32页
        1 V对非主流价值的肯定,引发对不同文化和群体间互补性和开放性的重视第29-31页
        2、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批判,重塑对于时代、环境和现实的关注第31页
        3、对话语权的强调和去中心主义的强调,形成对于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思考第31-32页
    (三)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确立带来的负面影响第32-36页
        1、注重批判而忽视建设,助长了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第33页
        2、对传统思想的否定和瓦解,导致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第33-34页
        3、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消解了社会责任意识和对理想的追求第34-36页
三、现有道德教育进程中,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遇到的困境第36-44页
    (一) 上海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下的大学生道德素养现状调查第36-40页
        1、上海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课程现状第36-38页
        2、上海大学生对自身道德素养的认识第38-40页
    (二) 道德理论教育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偏差第40-42页
        1、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选择两难第41页
        2、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个体呈现出的物化性第41-42页
    (三) 缺乏以实践为中心的道德教育导向第42-44页
        1、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过程中道德素养评价的单一化第42页
        2、道德素养培育课程理论化,缺乏师生互动与平等对话第42-44页
四、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考建立中国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培育新形式第44-55页
    (一) 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负面影响的思考第44-46页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弭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第44-45页
        2、发挥道德榜样教育功能,明确道德素养培育方向第45-46页
    (二) 构建高校道德素养培育课程新思路第46-55页
        1、修改道德素养培育方式的公式化,倡导道德素养培育方式的多样化第46-48页
        2、培育创造性人格取代完美的人格第48-51页
        3、注重话语分析和情境教学,弱化单纯的逻辑分析和理性教育第51-52页
        4、围绕个体与“他者”的关系,开展高纬度道德素养教育第52-55页
结语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附录第60-63页
后记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野下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思政课为例
下一篇: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福建省部分高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