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会见权概述 | 第7-14页 |
1.1 会见权的概念 | 第7-9页 |
1.2 我国会见制度的演进过程 | 第9-11页 |
1.3 会见权存在的必要性 | 第11-14页 |
1.3.1 保障会见权的有效实现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 | 第11-12页 |
1.3.2 程序正义要求在侦查阶段完善会见权利 | 第12页 |
1.3.3 实体正义要求在侦查阶段完善会见权利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中外对于会见权的相关规定及最新发展 | 第14-25页 |
2.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定 | 第14-19页 |
2.1.1 英国 | 第14-15页 |
2.1.2 美国 | 第15-16页 |
2.1.3 日本 | 第16-17页 |
2.1.4 法国 | 第17-18页 |
2.1.5 德国 | 第18-19页 |
2.2 国际通行规则的相关规定 | 第19-20页 |
2.3 我国相关法律对侦查阶段会见权的规定 | 第20-22页 |
2.3.1 刑事诉讼法对会见权的规定 | 第20-21页 |
2.3.2 律师法对会见权的规定 | 第21-22页 |
2.4 相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22-23页 |
2.4.1 公安部规定 | 第22页 |
2.4.2 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则 | 第22-23页 |
2.4.3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 | 第23页 |
2.5 国内理论研究及发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侦査阶段会见权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第25-33页 |
3.1 我国侦查阶段“会见难”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3.1.1 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会见权启动难 | 第25-26页 |
3.1.2 侦查机关的告知义务规定不健全 | 第26页 |
3.1.3 看守所会见缺乏中立性 | 第26-27页 |
3.1.4 会见过程中证据收集问题 | 第27页 |
3.1.5 对限制律师会见权的违法行为,缺乏救济途径 | 第27-28页 |
3.1.6 会见许可制度的规定比较模糊 | 第28页 |
3.2 侦查阶段辩护律师会见过程中需要防范的问题 | 第28-30页 |
3.2.1 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串供问题 | 第29页 |
3.2.2 律师同犯罪嫌疑人会见中私传物品问题 | 第29-30页 |
3.3 我国侦查阶段“会见难”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3.3.1 我国法律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我国立法上存在的疏忽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侦査阶段会见权的若干完善建议 | 第33-38页 |
4.1 明确赋予被追诉人享有会见权这一基本权利 | 第33页 |
4.2 明确规定侦查机关的告知义务 | 第33-34页 |
4.3 确立中立的看守所制度,保障会见权有效实现 | 第34-35页 |
4.4 赋予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时录音、录像、拍照权 | 第35页 |
4.5 加大会见权保障力度,完善救济途径 | 第35-36页 |
4.6 明确会见许可案件的具体罪名,完善会见许可制度 | 第36-37页 |
4.7 规范共同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会见 | 第37页 |
4.8 规范律师执业,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