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研究的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本文的不足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政府信息 | 第16页 |
2.1.2 政府信息公开 | 第16页 |
2.1.3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 | 第16-17页 |
2.2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2.1 知情权理论 | 第17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现状 | 第18-23页 |
3.1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构 | 第18-19页 |
3.1.1 内部监督体系 | 第18-19页 |
3.1.2 外部监督体系 | 第19页 |
3.2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及实施状况 | 第19-21页 |
3.2.1 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制度 | 第19-20页 |
3.2.2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检查制度 | 第20页 |
3.2.3 政府信息公开考核评议制度 | 第20-21页 |
3.2.4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救济制度 | 第21页 |
3.3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原则 | 第21-23页 |
3.3.1 监督主体的独立性 | 第21-22页 |
3.3.2 监督主体的权威性 | 第22页 |
3.3.3 监督主体的权责统一性 | 第22页 |
3.3.4 被监督对象的内在需求性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4.1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问题 | 第23-28页 |
4.1.1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法律保障不足 | 第23页 |
4.1.2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主体存在缺陷 | 第23-24页 |
4.1.3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不完善 | 第24-26页 |
4.1.4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内容不规范 | 第26-27页 |
4.1.5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程序流于形式 | 第27-28页 |
4.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4.2.1 监督的观念淡薄 | 第28页 |
4.2.2 现行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立法滞后 | 第28-29页 |
4.2.3 监督主体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基本做法及启示 | 第31-37页 |
5.1 国外主要国家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基本做法 | 第31-35页 |
5.1.1 美国:重视制度保障 | 第31页 |
5.1.2 新西兰:设立专门的监察专员 | 第31-32页 |
5.1.3 加拿大:完善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5.1.4 墨西哥:注重内、外监督相结合 | 第33-34页 |
5.1.5 南非:通过法律提高公众意识 | 第34-35页 |
5.2 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7页 |
5.2.1 从具体国情选择监督模式 | 第35页 |
5.2.2 完善信息公开监督的法律法规 | 第35页 |
5.2.3 重视信息公开法的宣传普及 | 第35页 |
5.2.4 设立信息公开监督的常设机构 | 第35-36页 |
5.2.5 优选行政救济手段 | 第36页 |
5.2.6 重视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对策 | 第37-43页 |
6.1 增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意识 | 第37页 |
6.1.1 转变政府观念,强化政府信息公开意识 | 第37页 |
6.1.2 提高公众参与度 | 第37页 |
6.2 强化多元监督主体之间的分工协作 | 第37-38页 |
6.3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的法律规范 | 第38-39页 |
6.4 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监督制度 | 第39-43页 |
6.4.1 健全内部监督制度 | 第39-40页 |
6.4.2 健全考核、评议制度 | 第40页 |
6.4.3 健全举报制度 | 第40-41页 |
6.4.4 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制度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