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甘泉县耕地保护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9-11页
        1.2.1 国外研究动态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第11-13页
        1.3.1 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四个保障作用第11-12页
        1.3.2 适应甘泉县经济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形势第12页
        1.3.3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大决定的要求第12-13页
    1.4 研究内容第13页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13-15页
        1.5.1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5.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第二章 耕地保护内涵与理论基础第15-20页
    2.1 基本概念第15页
        2.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15页
        2.1.2 耕地第15页
        2.1.3 耕地保护第15页
    2.2 耕地保护的内涵第15-16页
        2.2.1 数量保护第15-16页
        2.2.2 质量保护第16页
        2.2.3 环境保护第16页
    2.3 耕地保护的理论基础第16-20页
        2.3.1 耕地资源稀缺理论第16-17页
        2.3.2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理论第17页
        2.3.3 人地关系理论第17页
        2.3.4 区位理论第17-18页
        2.3.5 外部性理论第18页
        2.3.6 效用理论第18-20页
第三章 甘泉县耕地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第20-36页
    3.1 甘泉县概况第20-22页
        3.1.1 地理位置第20页
        3.1.2 自然条件第20-21页
        3.1.3 社会经济条件第21页
        3.1.4 土地利用现状第21-22页
    3.2 甘泉县耕地现状第22-26页
        3.2.1 耕地数量第22-23页
        3.2.2 耕地质量第23页
        3.2.3 耕地空间分布第23-24页
        3.2.4 耕地利用程度和效益第24-26页
    3.3 甘泉县耕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第26-31页
        3.3.1 耕地数量变化分析第26-27页
        3.3.2 耕地动态流向分析第27-29页
        3.3.3 耕地变化特点第29-30页
        3.3.4 耕地利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0-31页
    3.4 甘泉县耕地压力分析第31-36页
        3.4.1 耕地压力分析的目的和意义第31页
        3.4.2 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及分析方法第31-32页
        3.4.3 耕地压力指数计算与分析第32-34页
        3.4.4 耕地压力分析与结论第34-36页
第四章 甘泉县耕地保有量目标的确定第36-55页
    4.1 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第36页
    4.2 基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耕地需求量预测第36-44页
        4.2.1 人口预测第37-39页
        4.2.2 人均粮食消费量预测第39-40页
        4.2.3 粮食播面单产预测第40-41页
        4.2.4 粮作比预测第41-42页
        4.2.5 粮食自给率第42-43页
        4.2.6 耕地复种指数第43-44页
        4.2.7 耕地需求量预测第44页
    4.3 耕地可供给量分析第44-52页
        4.3.1 增加耕地潜力分析第45-47页
        4.3.2 基于耕地增减情况预测耕地减少量第47-50页
        4.3.3 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耕地减少量第50-52页
        4.3.4 耕地可供给量预测第52页
    4.4 耕地供需平衡分析第52-53页
    4.5 耕地保有量的确定第53-55页
第五章 甘泉县耕地保护对策及建议第55-60页
    5.1 确定合理规划主要控制指标,增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弹性第55页
    5.2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第55-56页
    5.3 加强各土地管理所的组织建设,提高土地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第56-57页
    5.4 强化政府和广大人民的耕地保护意识第57页
    5.5 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的政策体系第57页
    5.6 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建立耕地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第57-58页
    5.7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政策向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倾斜第58-60页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一、结论第60-61页
    二、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羊河流域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及动态模拟
下一篇:相量测量算法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