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深海热液区管状蠕虫两个C型凝集素的克隆鉴定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深海热液第10-12页
        1.1.1 深海热液区的发现及形成过程第10页
        1.1.2 深海热液口的分布特征第10-11页
        1.1.3 深海热液口附近的生物群落第11-12页
    1.2 管状蠕虫第12-14页
        1.2.1 管状蠕虫的分类及结构特征第12-13页
        1.2.2 管状蠕虫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1.3 C型凝集素第14-19页
        1.3.1 C型凝集素的结构特征第14-15页
        1.3.2 C型凝集素的分类第15-16页
        1.3.3 C型凝集素的功能第16-17页
        1.3.4 无脊椎动物的C型凝集素及其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 深海热液微生物的分离鉴定第19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及意义第19-22页
第二章 管状蠕虫两个C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第22-3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1 实验菌株第22页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2-23页
        2.1.3 管状蠕虫两个凝集素基因的克隆第23-26页
        2.1.4 基因序列分析用到的软件第26页
    2.2 实验结果第26-28页
        2.2.1 Lec1与Lec2的序列确定第26页
        2.2.2 Lec1与Lec2的序列特征第26-27页
        2.2.3 Lec1与Lec2的序列比对第27-28页
    2.3 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 C型凝集素的原核表达及凝血功能第30-3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0-33页
        3.1.1 实验菌株第30页
        3.1.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0页
        3.1.3 构建管状蠕虫C型凝集素的原核表达载体第30-31页
        3.1.4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31-32页
        3.1.5 重组蛋白对不同物种血细胞的凝血能力第32-33页
    3.2 实验结果第33-34页
        3.2.1 重组蛋白rLec1与rLec2的纯化结果第33页
        3.2.2 rLec1与rLec2对血细胞凝集的能力第33-34页
    3.3 讨论第34-36页
第四章 重组凝集素(rLec1与rLec2)对微生物的作用特点第36-5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4.1.1 实验菌株第36页
        4.1.2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6页
        4.1.3 一株深海热液细菌新种的分离鉴定第36-37页
        4.1.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重组凝集素与深海细菌的相互作用第37页
        4.1.5 重组凝集素与非深海细菌的相互作用检测第37-38页
        4.1.6 免疫荧光显微观察重组凝集素与细菌的相互作用第38页
        4.1.7 重组凝集素对细菌的凝集第38页
        4.1.8 重组凝集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第38-39页
    4.2 实验结果第39-48页
        4.2.1 热液细菌新种Alteromonas oceani sp. nov.的分类鉴定第39-43页
        4.2.2 rLec1与rLec2对深海细菌的结合能力第43-44页
        4.2.3 rLec1与rLec2对非深海细菌的结合能力第44-46页
        4.2.4 温度对rLec1与rLec2结合细菌的能力影响第46页
        4.2.5 rLec1凝集细菌的能力第46-48页
        4.2.6 rLec1与rLec2抑制细菌生长的能力第48页
    4.3 讨论第48-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60页
附录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种生境中的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和嘴刺目线虫系统发育研究
下一篇: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2株海洋细菌新种的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