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 线虫系统发育研究 | 第15-24页 |
1.3.1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形态分类研究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1.3.3 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基因位点的选择 | 第17-18页 |
1.3.4 构建分子发育系统的算法 | 第18-21页 |
1.3.5 线虫系统发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1.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莱州湾和牟平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 | 第25-42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研究区域和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2.2.2 样品处理和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3 结果 | 第27-37页 |
2.3.1 底层水和沉积环境 | 第27-30页 |
2.3.2 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 | 第30-33页 |
2.3.3 线虫和桡足类丰度比值(N/C) | 第33-34页 |
2.3.4 小型底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第34-37页 |
2.4 讨论 | 第37-40页 |
2.4.1 莱州湾和牟平近海小型底栖生物群落与邻近海域比较 | 第37-38页 |
2.4.2 莱州湾和牟平近海小型底栖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8-39页 |
2.4.3 线虫和桡足类丰度比值(N/C)的指示作用 | 第39-40页 |
2.5 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南麂列岛潮间带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 | 第42-70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3.3 结果 | 第44-65页 |
3.3.1 南麂岛潮间带环境 | 第44-50页 |
3.3.2 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组成 | 第50-57页 |
3.3.3 环境因子对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57-65页 |
3.4 讨论 | 第65-69页 |
3.4.1 季节变化对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65-66页 |
3.4.2 缓步动物的分布特点 | 第66-67页 |
3.4.3 踩踏扰动对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67-69页 |
3.5 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西北太平洋深海小型底栖生物生态学 | 第70-77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71-73页 |
4.3 结果 | 第73-74页 |
4.4 讨论 | 第74-76页 |
4.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嘴刺目线虫系统发育研究 | 第77-98页 |
5.1 嘴刺目线虫简介 | 第77-7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8-82页 |
5.2.1 样品采集和初步处理 | 第78页 |
5.2.2 样品挑选和形态特征留存 | 第78-79页 |
5.2.3 线虫序列获取 | 第79-80页 |
5.2.4 序列筛选和比对 | 第80-81页 |
5.2.5 构建线虫发育系统 | 第81-82页 |
5.3 结果 | 第82-93页 |
5.3.1 线虫系统发育关系 | 第82-85页 |
5.3.2 嘴刺目系统发育关系 | 第85-89页 |
5.3.3 其它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89-93页 |
5.4 讨论 | 第93-97页 |
5.4.1 最早分支的线虫类群 | 第93页 |
5.4.2 嘴刺目中的系统发育问题 | 第93-95页 |
5.4.3 其它类群的系统发育问题 | 第95-97页 |
5.5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展望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5页 |
附录Ⅰ DESS固定液配制方法 | 第115-116页 |
附录Ⅱ 序列列表 | 第116-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