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1-12页 |
一、黄宗羲治法思想的社会背景 | 第12-15页 |
(一) 社会政治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社会经济背景 | 第13页 |
(三) 社会文化背景 | 第13-15页 |
二、黄宗羲治法思想的渊源 | 第15-17页 |
(一) 继承儒家优秀的民本思想 | 第15页 |
(二) 吸纳社会批判精神 | 第15-16页 |
(三) 自身对“人性”的思考 | 第16-17页 |
三、黄宗羲治法思想的法学基础 | 第17-24页 |
(一)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 | 第17-19页 |
(二) “天下之法”——立法为公的法学思想 | 第19-21页 |
(三) 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 | 第21-24页 |
四、黄宗羲治法思想的法律制度分析 | 第24-33页 |
(一) 行政体制恢复宰相制度 | 第24-27页 |
(二) 各级学校议政的监督机制 | 第27-29页 |
(三) 恢复边境方镇制度 | 第29-31页 |
(四) 田制、税收、货币法制改革 | 第31-33页 |
五、黄宗羲治法思想的影响与评价 | 第33-40页 |
(一) 黄宗羲治法思想与同时代西方学者(以洛克为例)思想比较 | 第33-34页 |
(二) 黄宗羲治法思想与近代改革思潮 | 第34-36页 |
1. “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 第34-35页 |
2. “革命派”的宣传读物 | 第35-36页 |
(三) 黄宗羲治法思想的评价 | 第36-40页 |
1. 时代进步性 | 第36-37页 |
2. 局限性 | 第37-38页 |
3. 当代启示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