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1页 |
1.4.1 创新 | 第21页 |
1.4.2 不足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6页 |
2.1.1 贫困人口 | 第23-24页 |
2.1.2 贫困人口特征 | 第24页 |
2.1.3 医疗救助 | 第24-25页 |
2.1.4 医疗救助特征 | 第25-26页 |
2.2 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理论 | 第27-28页 |
2.2.3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 第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山西省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现状 | 第29-37页 |
3.1 山西省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3.1.1 1949 年到2004年的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 | 第29页 |
3.1.2 2005 年到2017的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 | 第29-30页 |
3.2 山西省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的实施背景 | 第30-34页 |
3.2.1 山西省经济发展与医疗卫生状况 | 第30-33页 |
3.2.2 山西省城市贫困人口现状 | 第33-34页 |
3.3 山西省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基本情况 | 第34-36页 |
3.3.1 配套政策支持 | 第35页 |
3.3.2 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 | 第35页 |
3.3.3 城市医疗救助形式 | 第35-36页 |
3.3.4 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 | 第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山西省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4.1 医疗救助工作机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4.1.1 医疗救助制度设计不合理 | 第37页 |
4.1.2 事后补助存在滞后性 | 第37页 |
4.1.3 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4.2 医疗救助实施环境问题 | 第38-42页 |
4.2.1 医疗救助政策政策宣传不到位 | 第38-39页 |
4.2.2 医疗救助资源缺乏 | 第39页 |
4.2.3 医疗救助理念落后 | 第39页 |
4.2.4 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4.3 医疗救助实施体系问题 | 第42-44页 |
4.3.1 医疗救助申请程序复杂 | 第42-43页 |
4.3.2 重视大病救助而忽视日常卫生预防 | 第43-44页 |
4.3.3 原因分析 | 第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国内外医疗救助经验借鉴 | 第45-54页 |
5.1 国内医疗救助经验 | 第45-47页 |
5.1.1 沈阳市UHPP项目简介 | 第45页 |
5.1.2 沈阳市UHPP项目具体实施办法 | 第45-46页 |
5.1.3 沈阳市医疗救助的启示 | 第46-47页 |
5.2 发达国家医疗救助经验 | 第47-50页 |
5.2.1 美国医疗救助 | 第47-49页 |
5.2.2 德国医疗救助 | 第49-50页 |
5.3 发展中国家医疗救助经验 | 第50-51页 |
5.3.1 印度医疗救助 | 第50页 |
5.3.2 巴西医疗救助 | 第50-51页 |
5.4 国外医疗救助的启示 | 第51-53页 |
5.4.1 医疗救助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 第51页 |
5.4.2 注重医疗救助领域的立法工作 | 第51-52页 |
5.4.3 贫困人口是医疗救助的主要对象 | 第52页 |
5.4.4 注重医疗救助的公平性 | 第52页 |
5.4.5 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要加强合作 | 第52-53页 |
5.4.6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53页 |
5.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完善山西省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议 | 第54-58页 |
6.1 完善医疗救助工作机制 | 第54-55页 |
6.1.1 完善医疗救助筹资机制 | 第54页 |
6.1.2 完善“一站式”结算机制 | 第54页 |
6.1.3 完善医疗救助监管机制 | 第54-55页 |
6.2 营造良好的医疗救助实施环境 | 第55-56页 |
6.2.1 做好宣传和预防工作 | 第55页 |
6.2.2 加强医疗救助人才队伍建设 | 第55页 |
6.2.3 培养参保参合的救助理念和意识 | 第55-56页 |
6.3 建设高效的医疗救助实施体系 | 第56-57页 |
6.3.1 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政策法规 | 第56页 |
6.3.2 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支持 | 第56页 |
6.3.3 简化医疗救助程序 | 第56-57页 |
6.3.4 加强门诊救助的重视程度 | 第57页 |
6.3.5 吸引社会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 | 第57页 |
6.4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1、结论 | 第58页 |
2、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