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0页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2.1 倦怠的内涵及特征 | 第10页 |
2.2 职业倦怠的内涵及特征 | 第10页 |
2.3 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及特征 | 第10-11页 |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借鉴 | 第11-13页 |
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3.1.1 职业倦怠的理论 | 第11页 |
3.1.2 教师职业倦怠的过程模式 | 第11页 |
3.1.3 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MBI量表(MaslachBurnout Inventor)(简称MBI) | 第11-12页 |
3.2 国内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13-16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4.2.1 文献查阅法 | 第13页 |
4.2.2 访谈法 | 第13页 |
4.2.3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4.3 研究过程 | 第14-16页 |
4.3.1 选取被试 | 第14页 |
4.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14-15页 |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15-1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第16-27页 |
5.1 高中生物教师整体职业倦怠程度 | 第16-17页 |
5.2 高中生物不同职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 第17-18页 |
5.3 高中生物男女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 第18页 |
5.4 高中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发展特征 | 第18-20页 |
5.5 不同薪资水平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 第20页 |
5.6 不同职称的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 第20-21页 |
5.7 子女数及子女年龄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 | 第21-22页 |
5.8 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 第22-2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27-31页 |
6.1 职业倦怠总体情况并不严重 | 第27页 |
6.2 低成就感相对比较严重 | 第27页 |
6.3 兼班主任一职的教师职业倦怠相对严重 | 第27-28页 |
6.4 生物教师中男性职业倦怠相对严重 | 第28页 |
6.5 5-10年教龄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 | 第28页 |
6.6 收入3000-4000元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 | 第28-29页 |
6.7 职称为中学一级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 | 第29页 |
6.8 独生子女年龄为6-12岁的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 | 第29页 |
6.9 社会压力是导致生物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 第29-31页 |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 第31-35页 |
7.1 社会应承担起教育的主要责任 | 第31页 |
7.2 学校层面 | 第31-32页 |
7.2.1 关注小学科教师,尤其是男性教师 | 第31-32页 |
7.2.2 关注教龄5-10年的教师 | 第32页 |
7.2.3 关注班主任教师 | 第32页 |
7.3 教师自身层面 | 第32-35页 |
7.3.1 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规划职业生涯 | 第32-33页 |
7.3.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第33页 |
7.3.3 树立终身学习观 | 第33页 |
7.3.4 提高自我效能感 | 第33页 |
7.3.5 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 | 第33-35页 |
第八章 反思与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