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乐府到山水诗--论谢灵运拟乐府创作对其山水诗的意义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谢灵运拟乐府 | 第14-36页 |
第一节 谢灵运拟乐府的创作时间 | 第14-23页 |
一、出守永嘉之前及在永嘉郡时期 | 第14-18页 |
二、初次归隐始宁时期 | 第18-20页 |
三、在京任秘书监、侍中及第二次归隐始宁期间 | 第20-22页 |
四、出守临川及流放广州时期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谢灵运拟乐府的内容 | 第23-29页 |
一、时光飞逝 | 第24-25页 |
二、知音难遇 | 第25-27页 |
三、企慕仙道 | 第27-28页 |
四、现实生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谢灵运拟乐府的创作技巧 | 第29-36页 |
一、体尽俳偶 | 第30-32页 |
二、语尽雕刻 | 第32-33页 |
三、音色协调 | 第33-36页 |
第二章 谢灵运拟乐府创作对山水诗的意义 | 第36-54页 |
第一节 谢灵运拟乐府的内容对山水诗的意义 | 第36-42页 |
一、迁逝主题的延续 | 第36-38页 |
二、事、情、景、理的融合 | 第38-40页 |
三、玄道思想的注入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谢灵运拟乐府的形式对山水诗的意义 | 第42-48页 |
一、五言为主 | 第43-44页 |
二、造句工巧 | 第44-46页 |
三、对句巧致 | 第46-48页 |
第三节 谢灵运拟乐府的意境对山水诗的意义 | 第48-54页 |
一、传统意象的熔铸 | 第48-49页 |
二、巨细意象的营造 | 第49-50页 |
三、自然意境的呈现 | 第50-54页 |
第三章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点 | 第54-70页 |
第一节 谢灵运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 第54-58页 |
一、晋宋之际审美艺术的发展 | 第54-55页 |
二、对山水探幽求异的热情 | 第55-57页 |
三、对历代文学的吸收 | 第57-58页 |
第二节 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 第58-63页 |
一、经营惨淡,钩深索引 | 第58-60页 |
二、气清而厚,能密能丽 | 第60-61页 |
三、名章迥句,处处间起 | 第61-63页 |
第三节 谢灵运山水诗在六朝诗史上的诗学意义 | 第63-70页 |
一、山水题材的开拓 | 第63-65页 |
二、对玄言诗风的反拨 | 第65-66页 |
三、写实风格的奠定 | 第66-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