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引言 | 第15-24页 |
1.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第16-18页 |
1.1.1 铜绿假单胞菌的血清分型 | 第17页 |
1.1.2 铜绿假单胞菌的鞭毛分型 | 第17页 |
1.1.3 铜绿假单胞菌的PFGE分型 | 第17-18页 |
1.2 比较转录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1 转录组测序的原理及优势 | 第18-19页 |
1.2.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铜绿假单胞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 第19-20页 |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铜绿假单胞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4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1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技术原理 | 第20-21页 |
1.4.2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 第21页 |
1.5 iTRAQ技术及其在铜绿假单胞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4-4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试验动物、菌株、细胞和载体 | 第24-25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46页 |
2.2.1 山东省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6-27页 |
2.2.2 小鼠致病性实验筛选强弱毒菌株 | 第27页 |
2.2.3 强弱毒菌株的比较转录组测序 | 第27-28页 |
2.2.4 Real-time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准确性 | 第28-32页 |
2.2.5 构建差异表达基因pyoS5基因缺失菌株 | 第32-40页 |
2.2.6 研究差异基因与毒力的相关性 | 第40-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68页 |
3.1 山东省铜绿假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 第46-49页 |
3.1.1 菌株O-抗原血清分型 | 第46页 |
3.1.2 菌株鞭毛分型 | 第46-47页 |
3.1.3 鞭毛分型与血清分型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3.1.4 菌株PFGE分型 | 第48-49页 |
3.2 小鼠致病性试验筛选强弱毒菌株结果 | 第49页 |
3.3 强弱毒菌株的比较转录组测序结果 | 第49-51页 |
3.4 Real-time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准确性结果 | 第51-52页 |
3.4.1 Real-timePCR数据统计结果 | 第51-52页 |
3.4.2 Real-timePCR验证转录组测序 | 第52页 |
3.5 构建差异表达基因pyoS5基因缺失菌株 | 第52-59页 |
3.5.1 差异表达基因pyoS5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 第52-55页 |
3.5.2 打靶载体阳性克隆鉴定 | 第55-56页 |
3.5.3 敲除菌株阳性克隆的筛选鉴定 | 第56-57页 |
3.5.4 敲除菌株遗传稳定性的筛选鉴定 | 第57-58页 |
3.5.5 铜绿假单胞菌pyoS5基因敲除菌株的Real-timePCR验证 | 第58-59页 |
3.6 研究差异基因与毒力的相关性 | 第59-68页 |
3.6.1 生长特性检测试验 | 第59-60页 |
3.6.2 铜绿假单胞菌11092618与敲除株11092618ΔpyoS5药敏试验 | 第60页 |
3.6.3 细胞黏附试验 | 第60-61页 |
3.6.4 动物致病性试验 | 第61-65页 |
3.6.5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 | 第65-68页 |
4 讨论 | 第68-73页 |
4.1 山东省内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型研究 | 第68-69页 |
4.2 比较转录组学测序及Real-timePCR验证是筛选PA毒力基因的工具 | 第69-70页 |
4.3 铜绿假单胞菌pyoS5毒力基因 | 第70-73页 |
5 结论 | 第73-7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4-86页 |
7 附录 | 第86-90页 |
8 致谢 | 第90-91页 |
9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