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导言 | 第12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的比较研究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概念与特征 | 第12-15页 |
一、刑事和解概念 | 第12-14页 |
二、刑事和解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概念误区与辨析 | 第15-18页 |
一、刑事和解概念引入上的误区 | 第15-16页 |
二、刑事和解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刑事和解与恢复性司法 | 第18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与矫正性司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主体问题研究 | 第19-34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主体概念及特征 | 第19-23页 |
一、刑事和解主体的概念 | 第19-21页 |
二、刑事和解主体的特征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刑事和解主体分类与分歧 | 第23-25页 |
一、刑事和解主体的分类 | 第23页 |
二、刑事和解主体的分歧 | 第23-25页 |
第三节 研究刑事和解主体问题的价值与意义 | 第25-26页 |
一、确定刑事和解的实践探索模式 | 第25页 |
二、化解公诉机关在刑事和解中主体地位不明的困惑 | 第25-26页 |
三、消减公诉机关在刑事和解中滥用裁量权的嫌疑 | 第26页 |
第四节 刑事和解主体分类研究 | 第26-34页 |
一、刑事和解中的被追诉人 | 第26-27页 |
二、刑事和解中的公诉机关 | 第27-29页 |
三、刑事和解中的自诉人 | 第29-30页 |
四、刑事和解中的被害人 | 第30-31页 |
五、刑事和解中的促和力量 | 第31-33页 |
六、刑事和解中的诉讼代理人与辩护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刑事和解适用范围研究 | 第34-37页 |
第一节 刑事和解适用范围述评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适用范围 | 第35-37页 |
一、适用范围以公诉机关自由裁量权为限 | 第36页 |
二、自诉案件原则上均可适用 | 第36页 |
三、探索阶段以轻罪案件适用为主 | 第36-37页 |
四、区分成年犯与未成年犯案件适用范围 | 第37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实践模式研究 | 第37-46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和解实践探索 | 第37-39页 |
一、自和—申请模式 | 第38页 |
二、公诉机关促和模式 | 第38-39页 |
三、委托模式 | 第39页 |
第二节 我国刑事和解实践述评 | 第39-42页 |
一、被害人地位被过度抬高 | 第40页 |
二、 以钱赎刑问题日益突出 | 第40-41页 |
三、 和解自愿性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 第41-42页 |
四、 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新的司法腐败 | 第42页 |
第三节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实践模式 | 第42-46页 |
一、 确立公诉机关为主导 | 第42-43页 |
二、 刑事和解程序的启动 | 第43页 |
三、 明确刑事谅解程序的地位 | 第43-44页 |
四、 刑事和解方案的拟定与实施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