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2-23页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2-14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4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 幼儿分享行为 | 第14-15页 |
(二) 区域活动 | 第15-16页 |
(三) 教师指导行为 | 第16-17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3页 |
(一)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二) 关于区域活动指导的研究综述 | 第20页 |
(三) 关于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四)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区域活动以及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 第23-28页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 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 第23页 |
(二)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观点 | 第23-24页 |
(三)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观点 | 第24页 |
(四) 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 | 第24-25页 |
二、 研究的基本设计 | 第25-2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 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现状呈现 | 第28-42页 |
一、 教师对于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观念呈现 | 第28-31页 |
(一) 教师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念呈现 | 第28-29页 |
(二) 教师对于利用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念呈现 | 第29-31页 |
二、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现状呈现 | 第31-42页 |
(一) 指导开始阶段的现状呈现 | 第32-34页 |
(二) 指导过程阶段的现状呈现 | 第34-38页 |
(三) 指导结束阶段的现状呈现 | 第38-42页 |
第三部分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2-57页 |
一、 典型案例呈现与分析 | 第42-47页 |
二、 教师指导存在问题 | 第47-51页 |
(一) 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指导意识薄弱 | 第47-48页 |
(二) 教师指导较为消极,参与性指导偏少 | 第48-49页 |
(三) 指导目的不明确,指导形式单一 | 第49页 |
(四) 存在非理性指导,缺乏对幼儿心理的关注 | 第49-50页 |
(五) 指导后续效果一般,深入指导较少 | 第50-51页 |
三、 指导问题原因分析 | 第51-57页 |
(一) 主观因素 | 第51-54页 |
(二) 客观因素 | 第54-57页 |
第四部分 针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 第57-65页 |
一、 宏观层面建议 | 第57-59页 |
(一) 转变教育导向,关注幼儿全面发展 | 第57页 |
(二) 提升幼儿园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指导 | 第57-58页 |
(三) 改变家长观念,赢得家长支持 | 第58-59页 |
二、 微观层面建议 | 第59-65页 |
(一) 树立正确教育指导观念,增强指导意识 | 第59-60页 |
(二) 提升教师素养,积极进行指导,培养教育机智 | 第60-63页 |
(三) 依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提高计划 | 第63-65页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附录二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