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花生论文

外源水杨酸与一氧化氮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符号说明第4-12页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1 引言第16-28页
    1.1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植物铁营养第17-22页
        1.2.1 铁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第17页
        1.2.2 植物体内铁的生理功能第17-18页
        1.2.3 植物缺铁的危害第18页
        1.2.4 植物对铁的吸收第18-20页
            1.2.4.1 植物吸收铁的生理生化机制第18-19页
            1.2.4.2 植物吸收铁的分子机制第19-20页
        1.2.5 植物体内铁的运输第20-21页
            1.2.5.1 铁在植物体内运输的生理生化机制第20页
            1.2.5.2 铁在植物体内分配的分子生理机制第20-21页
        1.2.6 解决花生缺铁失绿的途径及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1.3 水杨酸(SA)在植物逆境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2-24页
        1.3.1 SA 的理化性质第22页
        1.3.2 SA 在植物逆境中的作用第22-24页
            1.3.2.1 SA 与光合作用第22-23页
            1.3.2.2 SA 与抗氧化酶系统第23页
            1.3.2.3 SA 与信号传导第23-24页
        1.3.3 SA 与铁及 NO 关系的研究进展第24页
    1.4 一氧化氮(NO)在植物逆境方面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1.4.1 NO 的理化性质第24页
        1.4.2 NO 的生理功能第24-26页
            1.4.2.1 NO 与植物种子的萌发第24-25页
            1.4.2.2 NO 与植物激素第25页
            1.4.2.3 NO 与信号传导第25页
            1.4.2.4 NO 与逆境胁迫第25-26页
        1.4.3 NO 与植物铁代谢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1.5 问题的提出第27-2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8-36页
    2.1 外源 SA 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第28-30页
        2.1.1 试验设计第28页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8-30页
            2.1.2.1 植株生长指标及根系活力的测定第28页
            2.1.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28页
            2.1.2.3 植株叶片活性铁含量的测定第28-29页
            2.1.2.4 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第29页
            2.1.2.5 营养液 pH 的测定第29页
            2.1.2.6 亚细胞结构中铁含量的测定第29页
            2.1.2.7 抗氧化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测定第29页
            2.1.2.8 超氧阴离子(O_(2)~(+-) )产生速率的测定第29-30页
            2.1.2.9 矿质元素的测定第30页
    2.2 不同添加方式的 SA 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30-32页
        2.2.1 试验设计第30页
        2.2.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0-32页
            2.2.2.1 植株生长指标、根系活力、花生产量及脂肪含量的测定第30页
            2.2.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30-31页
            2.2.2.3 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的测定第31页
            2.2.2.4 植株叶片活性铁含量的测定第31页
            2.2.2.5 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第31页
            2.2.2.6 土壤 pH 的测定第31页
            2.2.2.7 根系质膜提取及质膜 H~(+)-ATP 酶活性的测定第31页
            2.2.2.8 土壤中有效铁含量的测定第31页
            2.2.2.9 抗氧化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测定第31页
            2.2.2.10 超氧阴离子(O_(2)~(+-) )产生速率的测定第31-32页
            2.2.2.11 植株中矿质元素和花生籽粒中 Fe 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3 外源 NO 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32-33页
        2.3.1 试验设计第32页
        2.3.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2-33页
            2.3.2.1 植株生长指标及根系活力的测定第32页
            2.3.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3.2.3 植株叶片活性铁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3.2.4 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第32页
            2.3.2.5 营养液 pH 的测定第32页
            2.3.2.6 根系质膜提取及质膜 H~(+)-ATP 酶活性的测定第32页
            2.3.2.7 亚细胞结构中铁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3.2.8 抗氧化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测定第32页
            2.3.2.9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第32-33页
            2.3.2.10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第33页
            2.3.2.11 矿质元素的测定第33页
    2.4 不同添加方式的 SNP 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33-34页
        2.4.1 试验设计第33页
        2.4.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3-34页
            2.4.2.1 植株生长指标、根系活力及花生产量的测定第33页
            2.4.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33页
            2.4.2.3 植株叶片活性铁含量的测定第33页
            2.4.2.4 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第33-34页
            2.4.2.5 土壤 pH 的测定第34页
            2.4.2.6 根系质膜提取及质膜 H~(+)-ATP 酶和 Ca~(2+)-ATP 酶活性的测定第34页
            2.4.2.7 土壤中有效铁含量的测定第34页
            2.4.2.8 抗氧化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测定第34页
            2.4.2.9 超氧阴离子(O_(2)~(+-) )产生速率的测定第34页
            2.4.2.10 植株中矿质元素和花生籽粒中 Fe 含量的测定第34页
    2.5 外源 SA 与 NO 复合处理对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4-35页
        2.5.1 试验设计第34-35页
        2.5.2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5页
            2.5.2.1 植株生长指标及根系体积的测定第35页
            2.5.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5.2.3 植株叶片活性铁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5.2.4 Fe~(3+)还原酶活性的测定第35页
            2.5.2.5 营养液 pH 的测定第35页
            2.5.2.6 质膜 H~(+)-ATP 酶和 Ca~(2+)-ATP 酶活性的测定第35页
            2.5.2.7 亚细胞结构中铁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5.2.8 抗氧化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5.2.9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的测定第35页
            2.5.2.10 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第35页
            2.5.2.11 矿质元素的测定第35页
    2.6 数据处理第35-3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6-70页
    3.1 外源 SA 对缺铁胁迫下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第36-45页
        3.1.1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第36-37页
        3.1.2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第37-38页
        3.1.3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叶片活性铁和根系 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38-39页
        3.1.4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全 Fe 含量的影响第39-40页
        3.1.5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亚细胞中 Fe 含量的影响第40页
        3.1.6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营养液 pH 值的影响第40-41页
        3.1.7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1-42页
        3.1.8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 MDA、O_(2)~(+-) 产生速率和 H_(2)O_(2)含量的影响第42-44页
        3.1.9 不同浓度外源 SA 对花生矿质元素的影响第44-45页
    3.2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45-51页
        3.2.1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第45页
        3.2.2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产量、籽粒中铁含量及脂肪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3.2.3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3.2.4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光合和荧光的影响第47-48页
        3.2.5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根系 H~(+)-ATP 酶活性、土壤 pH、土壤活性铁含量、根系 Fe~(3+)还原酶活性以及全铁含量的影响第48-49页
        3.2.6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叶片活性铁含量的影响第49页
        3.2.7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49-50页
        3.2.8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 MDA 含量和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第50-51页
        3.2.9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第51页
    3.3 外源 NO 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效应第51-58页
        3.3.1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第51-52页
        3.3.2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第52-53页
        3.3.3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 H~(+)-ATP 酶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3.3.4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全 Fe 含量、活性铁以及 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54-55页
        3.3.5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亚细胞结构中 Fe 含量的影响第55-56页
        3.3.6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6-57页
        3.3.7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 MDA、O_(2)~(+-)产生速率及 H_(2)O_(2)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3.3.8 不同浓度 SNP 对花生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第58页
    3.4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缺铁黄化的缓解作用第58-64页
        3.4.1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生长及产量和籽粒中 Fe 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3.4.2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3.4.3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叶片活性铁含量的影响第60-61页
        3.4.4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根系活力、H~(+)-ATP 酶和 Ca~(2+)-ATP 酶活性以及植株中 Fe和 Ca 含量的影响第61-62页
        3.4.5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土壤 pH、土壤活性铁以及根系 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62页
        3.4.6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叶片 MDA 含量和 O_(2)~(+-) 产生速率的影响第62-63页
        3.4.7 不同添加方式 SNP 对花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3-64页
    3.5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幼苗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64-70页
        3.5.1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生长的影响第64页
        3.5.2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第64-65页
        3.5.3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 H~(+)-ATP 酶和 Ca~(2+)-ATP 酶以及营养液 pH 的影响第65-66页
        3.5.4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全 Fe 含量、叶片活性铁含量以及 Fe~(3+)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66-67页
        3.5.5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亚细胞结构中 Fe 含量的影响第67-68页
        3.5.6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68页
        3.5.7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 O_(2)~(+-) 产生速率、H_(2)O_(2)含量以及 MDA 含量的影响第68-69页
        3.5.8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 K、Ca、Mg 含量的影响第69-70页
        3.5.9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 Mn、Cu、Zn 含量的影响第70页
4 讨论第70-80页
    4.1 外源 SA 对缺铁胁迫下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缓解作用第70-73页
    4.2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A 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73-75页
    4.3 外源 NO 对缺铁胁迫下花生幼苗生理特性的缓解作用第75-77页
    4.4 不同添加方式的外源 SNP 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77-78页
    4.5 外源 SA 与 SNP 复合对花生缺铁胁迫的缓解作用第78-80页
5 结论第80-81页
6 参考文献第81-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多分蘖突变体基因的图位克隆与功能分析
下一篇:2BXJ-4型大豆小区育种精量播种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