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泾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地质环境条件 | 第15-30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6-20页 |
2.3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 第20-28页 |
2.3.1 地层岩性 | 第20-25页 |
2.3.2 地质构造 | 第25-28页 |
2.4 水文地质特征 | 第28-29页 |
2.5 植被生态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立 | 第30-40页 |
3.1 空间数据库设计步骤 | 第30-31页 |
3.1.1 空间数据类型 | 第30页 |
3.1.2 空间数据库设计步骤 | 第30-31页 |
3.2 基础地质以及栅格、矢量数据 | 第31-40页 |
3.2.1 泾河流域水系分布图 | 第31-32页 |
3.2.2 泾河流域岩性分布图 | 第32-33页 |
3.2.3 泾河流域地貌分布图 | 第33-34页 |
3.2.4 泾河流域地质灾害分布图 | 第34-35页 |
3.2.5 泾河流域DEM高程图 | 第35-36页 |
3.2.6 泾河流域坡度,坡型分布 | 第36-38页 |
3.2.7 泾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分布 | 第38页 |
3.2.8 泾河流域植覆盖度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地质灾害特征与影响因素 | 第40-61页 |
4.1 地质灾害类型与发育特征 | 第40-48页 |
4.1.1 灾害类型及划分 | 第40-46页 |
(1)滑坡 | 第40-42页 |
(2)崩塌 | 第42-44页 |
(3)泥石流 | 第44-45页 |
(4)其他地质灾害及潜在灾害 | 第45-46页 |
4.1.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第46-48页 |
(1)地质灾害总体发育特征 | 第46页 |
(2)滑坡发育特征 | 第46-47页 |
(3)崩塌发育特征 | 第47-48页 |
(4)泥石流发育特征 | 第48页 |
4.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 第48-53页 |
4.2.1 水系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48-50页 |
4.2.2 地貌岩性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 第50-52页 |
4.2.3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规律 | 第52-53页 |
4.3 地质灾害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 | 第53-61页 |
4.3.1 控制因素 | 第53-58页 |
(1)地层结构 | 第53-54页 |
(2)坡型 | 第54-55页 |
(3)坡度 | 第55-56页 |
(4)坡高 | 第56-57页 |
(5)坡向 | 第57-58页 |
4.3.2 影响因素 | 第58-61页 |
(1)水与地质灾害 | 第58-59页 |
(2)植被与地质灾害 | 第59页 |
(3)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泾河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 第61-77页 |
5.1 评价因子的选取 | 第61-65页 |
5.1.1 地形地貌因素 | 第61页 |
5.1.2 地层岩性 | 第61-62页 |
5.1.3 河流因素 | 第62-63页 |
5.1.4 降雨量因素 | 第63页 |
5.1.5 植被覆盖度 | 第63-64页 |
5.1.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64-65页 |
5.2 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 | 第65-70页 |
5.2.1 层次分析法及步骤 | 第65-68页 |
(1)建立树形递接层次 | 第65-66页 |
(2)构造两两评价因子进行比较的判断矩阵 | 第66页 |
(3)权重计算方法 | 第66-68页 |
5.2.2 针对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 | 第68-70页 |
(1)建立树形层次结构 | 第68页 |
(2)构造判断矩阵 | 第68-69页 |
(3)根据判断矩阵计算权重 | 第69-70页 |
5.3 信息量模型 | 第70-77页 |
5.3.1 信息量模型的原理 | 第70-71页 |
5.3.2 信息量模型的计算 | 第71-74页 |
5.3.3 总信息量的计算 | 第74页 |
5.3.4 易发性分区评价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