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K型胞质雄性不育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符号说明第4-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前言第13-21页
    1.1 植物CMS的细胞形态学研究第13-14页
    1.2 植物CMS的生理生化研究第14-16页
        1.2.1 植物CMS与能量代谢第14-15页
        1.2.2 植物CMS与抗氧化作用第15页
        1.2.3 植物CMS与激素代谢第15-16页
        1.2.4 植物CMS与物质代谢第16页
    1.3 植物CMS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第16-17页
        1.3.1 植物CMS与基因组第16-17页
        1.3.2 植物CMS与蛋白质组第17页
    1.4 小麦K型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蛋白质组学的常用技术第18-20页
        1.5.1 双向电泳技术第18页
        1.5.2 免疫共沉淀技术第18-19页
        1.5.3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19页
        1.5.4 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第19-20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1-29页
    2.1 供试材料及种植第21页
    2.2 小麦花药细胞学观察第21-22页
        2.2.1 取样方法第21页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1页
        2.2.3 实验步骤第21-22页
            2.2.3.1 制片过程第21-22页
            2.2.3.2 电镜观察第22页
    2.3 花药总蛋白的iTRAQ技术分析第22-27页
        2.3.1 实验取材第22-23页
        2.3.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3页
        2.3.3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3.4 实验步骤第24-27页
            2.3.4.1 蛋白质的提取第24-25页
            2.3.4.2 蛋白质浓度检测第25-26页
            2.3.4.3 iTRAQ标记第26页
            2.3.4.4 SCX色谱分析第26页
            2.3.4.5 基于TripleTOF5600的LC-ESI-MS/MS分析第26-27页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7-29页
        2.4.1 数据库和软件第27页
        2.4.2 原始质谱数据下的蛋白质鉴定第27-28页
        2.4.3 功能注释分析第28-29页
            2.4.3.1 GO富集注释分析第28页
            2.4.3.2 KOG功能分类第28页
            2.4.3.3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第28-2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9-45页
    3.1 K冀5418A和冀5418B组织学分析结果第29-34页
        3.1.1 K冀5418A和冀5418B花药半薄切片结果第29-30页
        3.1.2 四分体时期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超微结构的变化第30-31页
        3.1.3 单核期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超微结构的变化第31-33页
        3.1.4 二核期花药绒毡层和小孢子超微结构的变化第33-34页
    3.2 K冀5418A和冀5418B花药全蛋白iTRAQ技术分析第34-37页
        3.2.1 样品浓度第34-35页
        3.2.2 质谱鉴定结果第35-36页
        3.2.3 差异蛋白定量分析结果第36-37页
    3.3 差异蛋白功能注释分析第37-45页
        3.3.1 差异蛋白的GO功能富集分析第37-43页
            3.3.1.1 单核期差异蛋白的GO功能富集注释分析第37-40页
            3.3.1.2 二核期差异蛋白的GO功能富集注释分析第40-43页
        3.3.2 差异蛋白的KOG功能聚类分析第43-44页
        3.3.3 差异蛋白的Pathway通路分析第44-45页
4 讨论第45-59页
    4.1 K冀5418A和冀5418B花药组织学结果第45-46页
    4.2 K冀5418A和冀5418B在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蛋白GO功能注释分析第46-47页
    4.3 K冀5418A和冀5418B在单核期和二核期差异蛋白Pathway通路分析第47-59页
        4.3.1 苯丙氨酸代谢途径第47-50页
        4.3.2 内质网加工蛋白的N-连接糖基化修饰第50-52页
        4.3.3 泛素化蛋白酶体过程第52-56页
        4.3.4 蔗糖、淀粉的合成代谢过程第56-59页
5 总结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70页
附录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糖信号调控玉米籽粒醇溶蛋白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基于转录组的五个小麦族物种NBS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