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3.1 城市低保家庭青少年 | 第13-15页 |
1.3.2 贫困人群自我效能感 | 第15-18页 |
1.3.3 社工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干预 | 第18-21页 |
1.3.4 研究评述 | 第21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1.4.1 自我效能感理论 | 第21-22页 |
1.4.2 资产建设理论 | 第22-24页 |
1.4.3 自我效能感与资产建设的关系分析 | 第24-25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5-33页 |
2.1 研究假设 | 第25-26页 |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6-29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6-28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3 变量的操作化 | 第29-31页 |
2.4 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2.5 数据统计 | 第32-33页 |
第3章 城市低保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干预实践 | 第33-39页 |
3.1 干预针对的问题 | 第33-35页 |
3.1.1 学习动力不足 | 第33-34页 |
3.1.2 人际缺乏自信 | 第34页 |
3.1.3 职业方向迷茫 | 第34-35页 |
3.2 干预目标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干预目标 | 第35页 |
3.2.2 干预方法 | 第35-36页 |
3.3 干预内容 | 第36-39页 |
3.3.1 学习兴趣与动力 | 第36-37页 |
3.3.2 人际沟通与交往 | 第37-38页 |
3.3.3 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 第38-39页 |
第4章 城市低保家庭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成效分析 | 第39-46页 |
4.1 自我效能感基线数据统计结果 | 第39-42页 |
4.1.1 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的检验结果 | 第39-41页 |
4.1.2 自我效能感基线差异的检验结果 | 第41-42页 |
4.1.3 小结 | 第42页 |
4.2 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结果 | 第42-46页 |
4.2.1 学习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高 | 第42-43页 |
4.2.2 人际自我效能感得到显著提高 | 第43-44页 |
4.2.3 职业自我效能感无显著成效 | 第44-45页 |
4.2.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干预成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5.1 干预设计 | 第46-47页 |
5.1.1 干预方法 | 第46页 |
5.1.2 干预的内容 | 第46-47页 |
5.2 社工的执行力 | 第47-49页 |
5.2.1 对干预设计的理解与落实 | 第47-48页 |
5.2.2 团队协作与个人专业能力 | 第48页 |
5.2.3 问卷调查重视度与操作方法 | 第48-49页 |
5.3 服务对象参与度 | 第49-51页 |
5.3.1 活动参与 | 第49页 |
5.3.2 培训参与 | 第49-50页 |
5.3.3 个案参与 | 第50-51页 |
5.4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51-52页 |
5.4.1 学校环境 | 第51页 |
5.4.2 社区环境 | 第51-52页 |
第6章 对未来社会工作干预的思考与建议 | 第52-5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52-53页 |
6.2.1 研究创新 | 第52-53页 |
6.2.2 研究不足 | 第53页 |
6.3 反思与建议 | 第53-55页 |
6.3.1 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 | 第53-54页 |
6.3.2 服务的专业性和持续性 | 第54页 |
6.3.3 社会支持网络的协同作用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4页 |
卷内备考表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