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原子核物理学、高能物理学论文--高能物理学论文--粒子物理学论文

北京谱仪BESⅢ上连续能区R值的精确测量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38页
    1.1 粒子物理学第22-28页
        1.1.1 物质的微观结构第22-24页
        1.1.2 标准模型第24-28页
    1.2 强子态第28-30页
        1.2.1 普通强子态第28页
        1.2.2 奇特态第28-30页
    1.3 论文的选题和结构第30-38页
        1.3.1 R值的定义第31-32页
        1.3.2 R值测量的意义第32-35页
        1.3.3 BESⅡ上R值测量的回顾第35-36页
        1.3.4 论文的结构第36-38页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第38-50页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第38-39页
    2.2 北京谱仪第39-46页
        2.2.1 束流管第40-41页
        2.2.2 主漂移室第41页
        2.2.3 飞行时间计数器第41-42页
        2.2.4 电磁量能器第42-43页
        2.2.5 μ子鉴别器第43页
        2.2.6 超导磁体第43-44页
        2.2.7 电子学系统第44-45页
        2.2.8 触发判选系统第45页
        2.2.9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第45-46页
    2.3 北京谱仪离线软件系统第46-48页
        2.3.1 探测器模拟系统第47页
        2.3.2 离线重建软件系统第47页
        2.3.3 离线刻度软件系统第47-48页
        2.3.4 物理分析工具软件第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连续能区(2.23-3.67 GeV)R值精确测量第50-106页
    3.1 研究背景第50页
    3.2 实验数据与MC模拟第50-51页
    3.3 强子事例选择第51-58页
        3.3.1 Bhabha以及Di-gamma事例的扣除第52-53页
        3.3.2 好强子径迹的判选第53-56页
        3.3.3 好强子事例的判选第56-58页
    3.4 剩余本底的扣除第58-66页
        3.4.1 剩余束流相关本底估计第58-59页
        3.4.2 QED过程剩余本底第59-63页
        3.4.3 剩余本底估计的总结第63-66页
    3.5 积分亮度的测量第66-70页
        3.5.1 事例选择条件第66-67页
        3.5.2 亮度系统误差的估计第67-70页
        3.5.3 积分亮度的结果第70页
    3.6 强子探测效率第70-80页
        3.6.1 ConExc模型第70-71页
        3.6.2 LUARLW模型第71-75页
        3.6.3 Lund面积定律参数调节第75-80页
        3.6.4 实验数据与MC模拟的比较第80页
    3.7 辐射修正的计算第80-91页
        3.7.1 强子过程零阶截面表示第83-84页
        3.7.2 真空极化效应第84-86页
        3.7.3 费曼图方案第86-90页
        3.7.4 结构函数方案第90-91页
        3.7.5 辐射修正因子的数值结果第91页
    3.8 系统误差估计第91-96页
        3.8.1 强子事例选择的系统误差第92-94页
        3.8.2 积分亮度的系统误差第94页
        3.8.3 探测效率的系统误差第94-95页
        3.8.4 辐射修正的系统误差第95页
        3.8.5 触发判选效率的系统误差第95页
        3.8.6 各项系统误差的总结第95-96页
    3.9 R值测量结果第96-97页
    3.10 R值测量的拟合方案第97-104页
        3.10.1 事例选择第97页
        3.10.2 EMC总沉积能量的权重调整第97-100页
        3.10.3 束流相关本底的扣除第100-101页
        3.10.4 其他能量点的拟合结果第101页
        3.10.5 剩余本底估计的总结第101页
        3.10.6 R值结果第101-104页
    3.11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四章 共振能区(3.8-4.6 GeV)R值测量预研究第106-122页
    4.1 数据质量检查第106-113页
        4.1.1 顶点信息的检查第107-109页
        4.1.2 主漂移室信息的检查第109-111页
        4.1.3 飞行时间信息的检查第111页
        4.1.4 沉积能量信息的检查第111-113页
    4.2 积分亮度的测量第113页
    4.3 粲介子对产生截面测量第113-119页
        4.3.1 事例挑选方法第114-115页
        4.3.2 拟合方法第115页
        4.3.3 D~o/D~(-o)介子拟合结果第115-118页
        4.3.4 D~+/D~-介子拟合结果第118页
        4.3.5 D_s~+/D_s~-介子拟合结果第118-119页
    4.4 本章小结第119-122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6页
附录A 附录第126-144页
    A.1 R值测量中MC和数据的比较第126-139页
    A.2 共振能区亮度测量结果第139-144页
致谢第144-14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碳无形资产识别及其价值评估
下一篇:列车运行图编制质量评价及编制优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