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亲密关系成长性、依恋风格以及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12-13页
1 引言第13-24页
    1.1 亲密关系及其成长性概念第13-14页
        1.1.1 亲密关系概念第13页
        1.1.2 成长性概念第13-14页
    1.2 亲密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第14-15页
        1.2.1 相互依存理论第14页
        1.2.2 人际资源结构模型第14页
        1.2.3 依存理论第14-15页
    1.3 婚姻质量相关论述第15-20页
        1.3.1 婚姻质量概念的界定第15-16页
        1.3.2 影响婚姻质量的因素第16-20页
    1.4 问题的提出第20-22页
        1.4.1 从人格的研究转型行为互动的研究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的改变——主客体互倚模型(APIM)第21-22页
    1.5 研究目的第22页
    1.6 研究假设第22-23页
    1.7 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1.7.1 理论意义第23页
        1.7.2 实践意义第23-24页
2 研究一:亲密关系成长性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关系研究第24-47页
    2.1 研究目的第24页
    2.2 研究方法第24-26页
        2.2.1 研究对象第24-25页
        2.2.2 研究工具第25-26页
        2.2.3 施测与分析第26页
    2.3 研究结果第26-40页
        2.3.1 项目分析第26页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第26-27页
        2.3.3 信效度分析第27-30页
        2.3.4 亲密关系成长性量表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30-34页
        2.3.5 婚姻主观感受量表的人口学变量分析第34-38页
        2.3.6 个人口学变量与婚姻主观感受的相关关系分析第38-39页
        2.3.7 不同成长性组合类型在婚姻主观感受的差异分析第39-40页
    2.4 讨论第40-47页
        2.4.1 亲密关系成长性的结构与测量第40-41页
        2.4.2 亲密关系成长性问卷的信效度第41-42页
        2.4.3 亲密关系成长性及婚姻主观感受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统计分析第42-45页
        2.4.4 不同亲密关系成长性组合类型与婚姻主观感受的相关分析第45-47页
3 研究二:亲密关系成长性、依恋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关系研究第47-57页
    3.1 研究目的第47页
    3.2 研究方法第47-48页
        3.2.1 研究被试第47页
        3.2.2 研究工具第47-48页
        3.2.3 统计方法第48页
    3.3 研究结果第48-55页
        3.3.1 依恋风格的人口学差异分析第48-50页
        3.3.2 依恋风格与婚姻主观感受的相关分析第50-51页
        3.3.3 夫妻依恋组合类型分布及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差异分析第51-52页
        3.3.4 依恋风格与亲密关系成长性的主客体效应分析第52-55页
    3.4 讨论第55-57页
        3.4.1 依恋风格的人口学差异分析第55页
        3.4.2 依恋风格与婚姻主观感受的相关分析第55-56页
        3.4.3 夫妻依恋组合类型分布及婚姻主观感受的差异分析第56页
        3.4.4 依恋风格与成长性的主客体效应分析第56-57页
4 研究三:人格、亲密关系成长性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关系研究第57-68页
    4.1 研究目的第57页
    4.2 研究方法第57-58页
        4.2.1 研究被试第57页
        4.2.2 研究工具第57-58页
        4.2.3 统计方法第58页
    4.3 研究结果第58-66页
        4.3.1 人格特质与婚姻主观感受的相关分析第58-59页
        4.3.2 不同人格类型组合与婚姻主观感受的差异分析第59-63页
        4.3.3 人格特质与亲密关系成长性的主客体效应分析第63-66页
    4.4 讨论第66-68页
        4.4.1 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相关分析第66页
        4.4.2 不同人格维度组合与婚姻质量的相关分析第66-67页
        4.4.3 人格特质与成长性的主客体效应分析第67-68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5.1 结论第68页
    5.2 未来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第74-76页
个人简历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特教教师离职意向与工作倦怠、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微博、微信中的语码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