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学视域中的八闽古琴艺术传承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第一章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0-30页 |
第一节 理论视角 | 第20-26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古与新:八闽古琴艺术传播媒介的古今之变 | 第30-42页 |
第一节 身体是古琴艺术传承的起点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书写是琴音跨越时空的回响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走向大众是消弭鸿沟的捷径 | 第34-37页 |
第四节 移动网络是心乐知音的联结 | 第37-42页 |
第三章 器与道:解码古琴符号的文化表征 | 第42-52页 |
第一节 禅的建构: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 | 第43-47页 |
第二节 失禅:八闽古琴艺术传承中的文化偏离 | 第47-49页 |
第三节 寻禅: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热的文化复兴 | 第49-52页 |
第四章 雅与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表征下的认同力量 | 第52-64页 |
第一节 古琴艺术传播主体的文化传承观 | 第53-56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民间印象 | 第56-59页 |
第三节 琴社雅集的文化演绎 | 第59-64页 |
第五章 小众与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贩售 | 第64-76页 |
第一节 古琴艺术的传统文化生产与消费 | 第64-67页 |
第二节 龙人古琴的文化地图 | 第67-72页 |
第三节 技术复制时代的古琴文化革新 | 第72-76页 |
第六章 变与不变:古琴艺术传承的规绳矩墨 | 第76-84页 |
第一节 “忒修斯之船”的传承表征之辨 | 第76-79页 |
第二节 悦己与悦人的传播认同兼容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古琴艺术的生产与消费循环 | 第81-84页 |
结语:融古开新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84-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