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第一章 牛奶中硫氰酸钠的作用及其毒性 | 第15-21页 |
1.1 牛乳中添加硫氰酸钠保鲜的作用机理 | 第15页 |
1.2 国内外应用硫氰酸钠保鲜牛乳的概况 | 第15-16页 |
1.3 硫氰酸钠在原料乳和人体中的正常生理浓度 | 第16页 |
1.4 硫氰酸钠的性质与毒性作用 | 第16-17页 |
1.5 原料乳中硫氰酸钠的来源 | 第17-18页 |
1.6 硫氰酸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研究进展 | 第21-35页 |
2.1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 第21-22页 |
2.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 第22-24页 |
2.2.1 液-液分配色谱法分离原理 | 第22页 |
2.2.2 液-固吸附色谱法分离原理 | 第22-23页 |
2.2.3 离子交换色谱法分离原理 | 第23页 |
2.2.4 离子对色谱法分离原理 | 第23页 |
2.2.5 空间排阻色谱法分离原理 | 第23-24页 |
2.2.6 离子色谱法分离原理 | 第24页 |
2.3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原理 | 第24-26页 |
2.4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常用检测器种类及其特点 | 第26-27页 |
2.4.1 紫外光度检测器 | 第26页 |
2.4.2 荧光检测器 | 第26页 |
2.4.3 差示折光检测器 | 第26-27页 |
2.4.4 电导检测器 | 第27页 |
2.5 国内外硫氰酸钠的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 第27-31页 |
2.5.1 显色分光光度法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 | 第27-28页 |
2.5.2 离子色谱法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 | 第28-29页 |
2.5.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 | 第29-30页 |
2.5.4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 | 第30-31页 |
2.6 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建立的因素 | 第31页 |
2.7 方法学验证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2.8 总结 | 第32-35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5-65页 |
第三章 牛奶中硫氰酸钠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7-5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材料 | 第37页 |
3.1.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3.1.1.2 试剂与药品 | 第37页 |
3.1.2 方法 | 第37-40页 |
3.1.2.1 磷酸盐缓冲液与流动相溶液的制备 | 第37-38页 |
3.1.2.2 标准贮备液和工作曲线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3.1.2.3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8页 |
3.1.2.4 样品前处理条件 | 第38页 |
3.1.2.5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38页 |
3.1.2.6 系统适应性参数、检出限和定量限测定 | 第38-39页 |
3.1.2.7 回收率的测定 | 第39页 |
3.1.2.8 稳定性测定 | 第39页 |
3.1.2.9 不同流动相的比较 | 第39页 |
3.1.2.10 不同提取液和提取方式的比较 | 第39页 |
3.1.2.11 不同固相萃取柱净化效果的比较 | 第39-40页 |
3.2 结果 | 第40-47页 |
3.2.0 紫外检测波长测定结果 | 第40页 |
3.2.1 色谱系统适应性、检测限和定量限测定结果 | 第40-41页 |
3.2.2 标准工作曲线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3.2.3 回收率实验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3.2.4 稳定性实验测定结果 | 第43页 |
3.2.5 不同流动相的比较结果 | 第43-44页 |
3.2.6 提取液和提取方式的比较结果 | 第44-45页 |
3.2.7 不同填料固相萃取小柱的比较结果 | 第45-47页 |
3.3 讨论 | 第47-49页 |
3.3.1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7页 |
3.3.2 提取液和提取方式的选择 | 第47-48页 |
3.3.3 前处理净化方法的选择 | 第48页 |
3.3.4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比较 | 第48-49页 |
3.3.5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实际样品中的硫氰酸钠含量的情况 | 第49页 |
3.4 结论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牛奶中硫氰酸钠检测方法——毛细管电泳法的建立 | 第51-6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4.1.1 材料 | 第51-52页 |
4.1.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1页 |
4.1.1.2 试剂与样品 | 第51-52页 |
4.1.2 方法 | 第52-54页 |
4.1.2.1 NaH_2PO_4-Na_2B_4O_7缓冲液制备方法 | 第52页 |
4.1.2.2 标准贮备液和工作曲线溶液制备方法 | 第52页 |
4.1.2.3 毛细管电泳仪器方法 | 第52页 |
4.1.2.4 前处理方法条件方法 | 第52页 |
4.1.2.5 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4.1.2.6 系统适应性参数、检出限和定量限测定 | 第53页 |
4.1.2.7 回收率的测定 | 第53页 |
4.1.2.8 稳定性测定 | 第53页 |
4.1.2.9 不同缓冲盐的比较 | 第53页 |
4.1.2.10 不同缓冲盐浓度的比较 | 第53页 |
4.1.2.11 不同缓冲盐pH的比较 | 第53-54页 |
4.1.2.12 净化柱对检测结果旳影响 | 第54页 |
4.1.2.13 毛细管电泳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 | 第54页 |
4.2 结果 | 第54-62页 |
4.2.1 紫外检测波长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4.2.2 方法的系统适应性结果 | 第55-56页 |
4.2.3 标准工作曲线测定结果 | 第56页 |
4.2.4 回收率测定结果 | 第56-57页 |
4.2.5 稳定性实验测定结果 | 第57页 |
4.2.6 不同缓冲盐实验结果 | 第57-59页 |
4.2.7 不同缓冲盐浓度实验结果 | 第59页 |
4.2.8 缓冲液pH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4.2.9 净化方法实验结果 | 第61页 |
4.2.10 HPLC法与CE法检测牛奶中硫氰酸钠含量比较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4.3 讨论 | 第62-64页 |
4.3.1 缓冲盐的选择 | 第62页 |
4.3.2 净化方法的确定 | 第62-63页 |
4.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与离子色谱法的比较 | 第63-64页 |
4.4 结论 | 第64-65页 |
全文总结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