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1.1 海天公司简介 | 第8页 |
1.1.2 海天公司面临的困境 | 第8-9页 |
1.1.3 海天公司第二次创业的必要性 | 第9页 |
1.2 论文框架与基本内容 | 第9-10页 |
1.2.1 论文框架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EL分析) | 第10页 |
1.3.2 基于VRIO分析框架的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10-11页 |
1.3.3 SWOT分析与IE评价矩阵 | 第11页 |
1.3.4 运用QSPM模型进行战略思路和战略方案的确定 | 第11-13页 |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3-14页 |
2.1.1 碳素、预焙阳极 | 第13页 |
2.1.2 国内炭素(与焙阳极)企业情况 | 第13-14页 |
2.2 第二次创业相关理论 | 第14-16页 |
3 海天公司第二次创业的战略环境分析 | 第16-26页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EL分析) | 第16-19页 |
3.1.1 政治因素 | 第16-17页 |
3.1.2 经济因素 | 第17页 |
3.1.3 社会因素 | 第17-18页 |
3.1.4 技术因素 | 第18页 |
3.1.5 环境因素 | 第18-19页 |
3.1.6 法律因素 | 第19页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第19-26页 |
3.2.1 碳素产业的价值链 | 第19-21页 |
3.2.2 碳素产业竞争力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第21-25页 |
3.2.3 碳素产业的国内竞争态势分析 | 第25-26页 |
4 海天公司的资源与能力及愿景分析 | 第26-29页 |
4.1 海天公司有形的资源和能力 | 第26页 |
4.1.1 物质资源 | 第26页 |
4.1.2 财务资源 | 第26页 |
4.2 海天公司无形的资源与能力 | 第26-27页 |
4.3 海天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基于VRIO分析框架 | 第27-28页 |
4.3.1 价值 | 第27页 |
4.3.2 稀有性 | 第27页 |
4.3.3 可模仿性 | 第27页 |
4.3.4 组织 | 第27-28页 |
4.4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 第28-29页 |
4.4.1 股东 | 第28页 |
4.4.2 员工 | 第28页 |
4.4.3 合作伙伴 | 第28页 |
4.4.4 当地政府 | 第28-29页 |
5 海天公司“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选择 | 第29-39页 |
5.1 SWOT分析与IE评价矩阵 | 第29-34页 |
5.1.1 SWOT分析 | 第29-30页 |
5.1.2 IE矩阵分析 | 第30-34页 |
5.2 可选择的四种战略思路 | 第34-36页 |
5.2.1 公司面临的形势和市场环境 | 第34页 |
5.2.2 海天公司面临的选择难题及四种战略思路 | 第34-36页 |
5.3 战略思路和战略方案的确定——运用QSPM模型 | 第36-39页 |
5.3.1 战略目标 | 第36页 |
5.3.2 战略方案的选择 | 第36-39页 |
6 海天公司“第二次创业”的战略实施 | 第39-44页 |
6.1 战略目标市场的定位与分布 | 第39-40页 |
6.1.1 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 第39-40页 |
6.1.2 营销组合 | 第40页 |
6.2 战略实施的管理支撑 | 第40-42页 |
6.2.1 思维方式转变 | 第40-41页 |
6.2.2 建立组织框架 | 第41-42页 |
6.3 战略合作的关系维护 | 第42-44页 |
6.3.1 战略伙伴间的制约关系分析 | 第42-43页 |
6.3.2 战略伙伴的产品技术共享 | 第43页 |
6.3.3 战略伙伴的营销共享 | 第43-44页 |
7 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及结论 | 第44-46页 |
7.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 | 第44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44页 |
7.3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