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1.2.1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2-15页 |
| 1.2.2 关于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5-17页 |
| 1.3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的问题 | 第18页 |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9-21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4.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9-21页 |
| 2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 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21-22页 |
| 2.2 行为科学理论 | 第22-23页 |
| 2.2.1 行为动机理论 | 第22页 |
| 2.2.2 库尔特·卢因的“场论” | 第22-23页 |
| 2.3 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页 |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页 |
| 2.3.3 三重底线理论 | 第23-25页 |
| 3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缘起和架构 | 第25-33页 |
| 3.1 审计模式及其缺陷 | 第25-27页 |
| 3.1.1 账项导向的审计模式及其缺陷 | 第25页 |
| 3.1.2 制度导向的审计模式及其缺陷 | 第25页 |
| 3.1.3 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及其缺陷 | 第25-27页 |
| 3.2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提出 | 第27-30页 |
| 3.2.1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内涵 | 第27-29页 |
| 3.2.2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 | 第29-30页 |
| 3.3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与其他审计模式的比较 | 第30-33页 |
| 3.3.1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与其他导向审计模式的不同 | 第30-31页 |
| 3.3.2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与其他导向审计模式的优势 | 第31-33页 |
| 4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分析的路径及方法研究 | 第33-53页 |
| 4.1 考察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动机 | 第33-41页 |
| 4.1.1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动机的内容与分类 | 第33-34页 |
| 4.1.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动机的影响因素 | 第34-37页 |
| 4.1.3 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动机的识别方法 | 第37-38页 |
| 4.1.4 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动机对企业受托社会责任的影响 | 第38-41页 |
| 4.2 测试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过程 | 第41-46页 |
| 4.2.1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过程的概述 | 第41-43页 |
| 4.2.2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过程测试的途径和方法 | 第43-46页 |
| 4.3 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缺陷 | 第46-53页 |
| 4.3.1 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缺陷的依据 | 第46-49页 |
| 4.3.2 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缺陷的主要技术方法 | 第49-50页 |
| 4.3.3 评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缺陷对社会责任报告错报风险的影响 | 第50-52页 |
| 4.3.4 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缺陷的审计程序 | 第52-53页 |
| 5 基本审计程序和审计报告 | 第53-58页 |
| 5.1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下的基本审计程序 | 第53-55页 |
| 5.1.1 责任方认定、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的关系 | 第53-54页 |
| 5.1.2 审计程序具体内容分析 | 第54-55页 |
| 5.2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报告 | 第55-58页 |
| 5.2.1 行为导向的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报告的模式 | 第55-56页 |
| 5.2.2 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下的审计报告的内容 | 第56-58页 |
| 6 结论 | 第58-61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 6.2 政策建议 | 第58-59页 |
| 6.3 本文创新点、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 第59-61页 |
| 6.3.1 本文创新点 | 第59-60页 |
| 6.3.2 本文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