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南开发区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技术与应用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17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4-15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2.2.1 构造特征 | 第15页 |
2.2.2 储层特征 | 第15-16页 |
2.3 开发现状 | 第16页 |
2.4 地震资料采集情况 | 第16-17页 |
第3章 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 | 第17-51页 |
3.1 数据搜集整理及建立工区 | 第17页 |
3.1.1 井资料搜集 | 第17页 |
3.1.2 建立工区 | 第17页 |
3.2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 | 第17-18页 |
3.3 合成地震记录 | 第18-22页 |
3.3.1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 | 第18-21页 |
3.3.2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原则 | 第21页 |
3.3.3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 | 第21-22页 |
3.3.4 合成记录质量检查 | 第22页 |
3.4 快速时深关系计算方法研究 | 第22-27页 |
3.4.1 基本原理 | 第23页 |
3.4.2 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3.4.3 精度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3.5 层位解释 | 第27-31页 |
3.5.1 地质统层分析 | 第27页 |
3.5.2 层位标定 | 第27-28页 |
3.5.3 层位追踪 | 第28-31页 |
3.6 断层解释 | 第31-51页 |
3.6.1 断层模型正演研究 | 第32-34页 |
3.6.2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 | 第34-42页 |
3.6.3 井断点引导技术 | 第42-43页 |
3.6.4 实例应用 | 第43-51页 |
第4章 构造成图方法研究 | 第51-55页 |
4.1 基于V_0、Β拟合的构造成图 | 第51-53页 |
4.1.1 基本公式 | 第51-52页 |
4.1.2 构造图的编制 | 第52页 |
4.1.3 成图精度分析 | 第52-53页 |
4.2 基于空变速度场的构造成图 | 第53-55页 |
4.2.1 建立速度场的原理及步骤 | 第53-54页 |
4.2.2 时深转换 | 第54页 |
4.2.3 构造图的编制 | 第54-55页 |
第5章 微构造研究 | 第55-62页 |
5.1 微构造的概念 | 第55页 |
5.2 微构造识别的方法 | 第55-58页 |
5.2.1 层位加密自动追踪解释技术 | 第56页 |
5.2.2 沿层曲率属性分析技术 | 第56-57页 |
5.2.3 小间隔振幅水平切片分析技术 | 第57页 |
5.2.4 建立高精度空变速度场 | 第57-58页 |
5.2.5 小网格、小等值线间隔构造成图技术 | 第58页 |
5.3 应用实例分析 | 第58-62页 |
5.3.1 微构造识别情况 | 第58-59页 |
5.3.2 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 第59-60页 |
5.3.3 挖潜措施 | 第60-62页 |
第6章 精细构造解释结果在开发布井中的应用 | 第62-67页 |
6.1 在二类油层开发方案编制中的应用 | 第62-64页 |
6.1.1 在补充设计井中的应用 | 第62-63页 |
6.1.2 在调整设计井中的应用 | 第63-64页 |
6.2 在高效井、大位移井设计中的应用 | 第64-67页 |
6.2.1 在高效井设计中的应用 | 第64-65页 |
6.2.2 在大位移井设计中的应用 | 第65-6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