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萨南开发区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技术与应用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3页
    1.4 创新点第13-14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4-17页
    2.1 地理位置第14-15页
    2.2 地质概况第15-16页
        2.2.1 构造特征第15页
        2.2.2 储层特征第15-16页
    2.3 开发现状第16页
    2.4 地震资料采集情况第16-17页
第3章 井震联合精细构造解释第17-51页
    3.1 数据搜集整理及建立工区第17页
        3.1.1 井资料搜集第17页
        3.1.2 建立工区第17页
    3.2 精细构造解释流程第17-18页
    3.3 合成地震记录第18-22页
        3.3.1 合成地震记录原理第18-21页
        3.3.2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原则第21页
        3.3.3 合成地震记录制作第21-22页
        3.3.4 合成记录质量检查第22页
    3.4 快速时深关系计算方法研究第22-27页
        3.4.1 基本原理第23页
        3.4.2 计算方法第23-25页
        3.4.3 精度对比分析第25-27页
    3.5 层位解释第27-31页
        3.5.1 地质统层分析第27页
        3.5.2 层位标定第27-28页
        3.5.3 层位追踪第28-31页
    3.6 断层解释第31-51页
        3.6.1 断层模型正演研究第32-34页
        3.6.2 地震属性分析方法第34-42页
        3.6.3 井断点引导技术第42-43页
        3.6.4 实例应用第43-51页
第4章 构造成图方法研究第51-55页
    4.1 基于V_0、Β拟合的构造成图第51-53页
        4.1.1 基本公式第51-52页
        4.1.2 构造图的编制第52页
        4.1.3 成图精度分析第52-53页
    4.2 基于空变速度场的构造成图第53-55页
        4.2.1 建立速度场的原理及步骤第53-54页
        4.2.2 时深转换第54页
        4.2.3 构造图的编制第54-55页
第5章 微构造研究第55-62页
    5.1 微构造的概念第55页
    5.2 微构造识别的方法第55-58页
        5.2.1 层位加密自动追踪解释技术第56页
        5.2.2 沿层曲率属性分析技术第56-57页
        5.2.3 小间隔振幅水平切片分析技术第57页
        5.2.4 建立高精度空变速度场第57-58页
        5.2.5 小网格、小等值线间隔构造成图技术第58页
    5.3 应用实例分析第58-62页
        5.3.1 微构造识别情况第58-59页
        5.3.2 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第59-60页
        5.3.3 挖潜措施第60-62页
第6章 精细构造解释结果在开发布井中的应用第62-67页
    6.1 在二类油层开发方案编制中的应用第62-64页
        6.1.1 在补充设计井中的应用第62-63页
        6.1.2 在调整设计井中的应用第63-64页
    6.2 在高效井、大位移井设计中的应用第64-67页
        6.2.1 在高效井设计中的应用第64-65页
        6.2.2 在大位移井设计中的应用第65-67页
第7章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铁路沿线(格尔木—昆仑山口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
下一篇:行为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