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3-14页 |
1.2.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2 论文研究结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第2章 关于企业授信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1.1 关于商业银行授信风险评估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2.1.2 关于“信贷工厂”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7页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2.1 关于商业银行授信风险评估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2.2 关于“信贷工厂”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第3章 中小企业授信模式的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3.1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概述 | 第20-21页 |
3.1.1 授信业务的涵义 | 第20页 |
3.1.2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基本原则 | 第20-21页 |
3.1.3 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种类 | 第21页 |
3.2 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特征 | 第21-22页 |
3.3 中小企业申请授信的基本条件 | 第22-23页 |
3.4 中小企业授信面临的主要障碍 | 第23-25页 |
3.4.1 信贷调查工作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 | 第23-24页 |
3.4.2 单笔业务的成本收益率过低 | 第24页 |
3.4.3 风险管控能力不足 | 第24-25页 |
第4章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小企业授信模式分析 | 第25-38页 |
4.1 中小企业授信“信贷工厂”模式介绍 | 第25-30页 |
4.1.1 “信贷工厂”模式的涵义 | 第25页 |
4.1.2 “信贷工厂”模式流程说明 | 第25-28页 |
4.1.3 “信贷工厂”模式的实施内容 | 第28-30页 |
4.2 中小企业授信“信贷工厂”模式的风险控制 | 第30-32页 |
4.2.1 客户信用等级与行业等级评定 | 第30-31页 |
4.2.2 授信业务的担保 | 第31-32页 |
4.3 中小企业授信“信贷工厂”模式的主要特征 | 第32-34页 |
4.3.1 以客户需求为设计服务流程的基本导向 | 第32-33页 |
4.3.2 新对授信风险管控工作进行定位 | 第33页 |
4.3.3 品设计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 | 第33页 |
4.3.4 整个授信业务采用流水线”式管理 | 第33页 |
4.3.5 通过批量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 第33-34页 |
4.4 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比较 | 第34-38页 |
4.4.1 吉林省内其它主要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 | 第34-35页 |
4.4.2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与省内主要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比较 | 第35-37页 |
4.4.3 吉林省内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特征 | 第37-38页 |
第5章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工厂”模式应用的效果分析 | 第38-44页 |
5.1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工厂”模式的运行效果 | 第38-40页 |
5.1.1 市场反馈与内部评价良好 | 第38页 |
5.1.2 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 第38-39页 |
5.1.3 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 第39-40页 |
5.2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工厂”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5.2.1 市场推广力度有限 | 第40页 |
5.2.2 风险管控手段单一、水平不高 | 第40页 |
5.2.3 产品组合销售能力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5.2.4 销售团队的工作能力不足 | 第41页 |
5.3 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工厂”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41-44页 |
5.3.1 “信贷工厂”模式仍处于消化吸收阶段 | 第41-42页 |
5.3.2 区域市场的成熟度相对较低 | 第42页 |
5.3.3 产品研发及销售比较力量薄弱 | 第42页 |
5.3.4 风险管控工作的意识和方法比较落后 | 第42-44页 |
第6章 完善中国银行吉林省分行“信贷工厂”模式的对策 | 第44-54页 |
6.1 明确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发展方向 | 第44-45页 |
6.1.1 明确自身业务核心价值 | 第44页 |
6.1.2 不断提高对区域市场产品需求特征的适应性 | 第44-45页 |
6.2 研究与划分中小企业客户需求偏好 | 第45-46页 |
6.2.1 按区域市场来划分 | 第45页 |
6.2.2 按客户管理来划分 | 第45-46页 |
6.2.3 按产品设定来划分 | 第46页 |
6.3 建设标准化运作流程与管理制度 | 第46-47页 |
6.3.1 持续完善“信贷工厂”模式管理制度 | 第46页 |
6.3.2 不断提高与区域市场需求特征的契合度 | 第46-47页 |
6.3.3 制定并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 第47页 |
6.4 进一步完善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 第47-48页 |
6.4.1 确保中小企业客户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 | 第47-48页 |
6.4.2 通过适度调高授信风险控制上限刺激授信业务总体规模上升 | 第48页 |
6.4.3 增强自身中小企业授信业务面向市场需求的应对能力 | 第48页 |
6.5 完善营销体系、加大产品销售与推广力度 | 第48-50页 |
6.5.1 不断扩充并完善企业信息来源渠道 | 第48-49页 |
6.5.2 构建覆盖全省的中小企业授信营销服务网络 | 第49页 |
6.5.3 坚持基于客户导向的产品服务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6.5.4 强化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绩效考核机制 | 第50页 |
6.6 提高业务风险控制手段与管理水平 | 第50-52页 |
6.6.1 强化业务风险管控力度 | 第50-51页 |
6.6.2 完善行业授信的差异化管理,控制授信业务的投向风险 | 第51页 |
6.6.3 规范区域市场客户管理工作,杜绝“人情贷” | 第51页 |
6.6.4 实行“专业审批”模式 | 第51-52页 |
6.7 加强人员培训、建立高水平专业化业务团队 | 第52-54页 |
6.7.1 认真贯彻总行下达的培训工作 | 第52页 |
6.7.2 保障对中小企业授信业务人力资源工作的持续投入 | 第52-53页 |
6.7.3 以团队建设作为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环节 | 第53-5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