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15页 |
1.1 木霉菌的生态特征 | 第8-10页 |
1.1.1 木霉菌的分布 | 第8-9页 |
1.1.2 木霉菌在土壤中的群体动态 | 第9-10页 |
1.2 木霉菌的拮抗机制 | 第10-11页 |
1.2.1 诱导植物抗病性 | 第10-11页 |
1.3 木霉菌的分类 | 第11-12页 |
1.4 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2-15页 |
1.4.1 营养条件 | 第12-14页 |
1.4.2 物理条件 | 第14-15页 |
第2章 生防木霉菌的分离 | 第15-1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16页 |
2.1.1 仪器设备 | 第15页 |
2.1.2 木霉菌菌种分离培养基 | 第15-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6页 |
2.2.2 木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6页 |
2.2.3 拮抗木霉菌的保存 | 第16-17页 |
2.2.4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7-18页 |
2.3.1 木霉菌的分离及纯化 | 第17-18页 |
第3章 生防木霉菌的筛选 | 第18-24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3.1.1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3.1.2 筛选培养基 | 第18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3.2.1 拮抗木霉菌与病原菌空间竞争能力测定 | 第18-19页 |
3.2.2 木霉菌重寄生作用观察 | 第19页 |
3.2.3 木霉菌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抗生作用 | 第19-20页 |
3.2.4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3.3.1 木霉菌与病原菌空间竞争能力测定结果 | 第20-22页 |
3.3.2 木霉菌重寄生作用 | 第22页 |
3.3.3 木霉菌的代谢产物对病原菌的抗生作用结果 | 第22-23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23-24页 |
第4章 生防木霉菌的鉴定 | 第24-32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4.1.1 仪器设备 | 第24页 |
4.1.2 试剂 | 第24-2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4.2.1 木霉菌 T18 的形态学鉴定 | 第25页 |
4.2.2 木霉菌 T18 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5-2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1页 |
4.3.1 木霉菌的培养特征 | 第28页 |
4.3.2 木霉菌 T18 的形态学特征 | 第28-29页 |
4.3.3 木霉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 | 第29-31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31-32页 |
第5章 生防木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2-41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5.1.1 试验试剂 | 第32页 |
5.1.2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5.1.3 试验仪器 | 第32-33页 |
5.2 方法 | 第33-35页 |
5.2.1 培养基类型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3页 |
5.2.2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3页 |
5.2.3 pH 值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3-34页 |
5.2.4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4页 |
5.2.5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4页 |
5.2.6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4页 |
5.2.7 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4-35页 |
5.2.8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5.3.1 不同培养基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5.3.2 温度条件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6页 |
5.3.3 pH 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5.3.4 光照条件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7页 |
5.3.5 碳源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5.3.6 不同氮源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5.3.7 微量元素对木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