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5页 |
1.2 减隔震原理与桥梁隔震支座 | 第15-20页 |
1.2.1 桥梁减隔震原理 | 第15-16页 |
1.2.2 桥梁减隔震分析方法 | 第16页 |
1.2.3 各种减隔震支座原理与特性简介 | 第16-20页 |
1.3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研究发展与高速铁路桥梁支座 | 第20-24页 |
1.3.1 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介绍 | 第20-22页 |
1.3.2 各国高速铁路桥梁所使用的支座 | 第22-23页 |
1.3.3 铅芯橡胶支座(LRB)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2 铅芯橡胶支座(LRB)的动力分析模型 | 第26-34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LRB的性能特点 | 第26-27页 |
2.3 LRB的力学模型 | 第27-31页 |
2.3.1 LRB的滞回特性模型 | 第27-28页 |
2.3.2 LRB的等效线性化模型 | 第28-30页 |
2.3.3 LRB的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30-31页 |
2.4 适用于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的LRB计算方法与隔震设计方法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减隔震设计方法 | 第34-57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隔震设计过程的改进 | 第34-36页 |
3.3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36-42页 |
3.3.1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3.3.2 模型在SAP2000中的模拟方式 | 第37-40页 |
3.3.3 地震时程曲线的选取和调整 | 第40-42页 |
3.4 参数初步设计 | 第42-43页 |
3.5 工程1:(40+64+40)m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 | 第43-47页 |
3.5.1 工程1背景 | 第43-44页 |
3.5.2 LRB设计参数 | 第44-45页 |
3.5.3 动力响应结果及隔震周期的确定 | 第45-47页 |
3.6 工程2:(48+80+48)m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 | 第47-50页 |
3.6.1 工程2背景 | 第47页 |
3.6.2 LRB设计参数 | 第47-48页 |
3.6.3 动力响应结果及隔震周期的确定 | 第48-50页 |
3.8 正常使用情况下的验算 | 第50-52页 |
3.9 隔震后梁体位移的讨论 | 第52-54页 |
3.10 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LRB的设计参数及设计原则 | 第54-56页 |
3.10.1 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LRB的设计参数 | 第54-55页 |
3.10.2 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采用LRB的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4 高速铁路连续箱梁桥减隔震效果分析 | 第57-6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不同连续梁桥使用同一LRB的减隔震效果对比 | 第57-59页 |
4.3 不同地震波对减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59-62页 |
4.4 不同地震强度对减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62-65页 |
4.5 不同硬化比对减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 不同支座布置方案的对比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主要工作 | 第69页 |
5.2 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5.3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