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全文符号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6页 |
1.1 引言 | 第22-23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3-26页 |
1.2.1 低气压环境火灾的危害 | 第23-24页 |
1.2.2 低压低氧环境燃烧的特殊性 | 第24-25页 |
1.2.3 低压低氧环境燃烧生成烟雾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1.3.1 烟粒子的物理结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3.2 烟粒子的散射特性研究方法现状 | 第28-31页 |
1.3.3 气压对燃烧烟粒子生成过程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1.3.4 气压对燃烧烟粒子光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32页 |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2-34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3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34-36页 |
第二章 低压低氧环境对油池火燃烧参量的影响 | 第36-56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实验设置 | 第36-40页 |
2.2.2 低压低氧环境模拟实验舱 | 第36-37页 |
2.2.3 实验参数测量装置 | 第37-40页 |
2.3 低压低氧环境池火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4页 |
2.3.1 燃烧速率 | 第40-44页 |
2.3.2 火焰高度 | 第44-48页 |
2.3.3 火焰中心线温度 | 第48-50页 |
2.3.4 火焰辐射 | 第50-52页 |
2.3.5 气体组分浓度 | 第52-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低气压环境下烟粒子微观形貌特征的实验研究 | 第56-86页 |
3.1 低压下烟粒子的微观几何结构 | 第57-75页 |
3.1.1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3.1.2 不同燃烧类型烟粒子的比较 | 第60-75页 |
3.2 烟雾颗粒的数目浓度和粒径分布 | 第75-84页 |
3.2.1 低压舱内烟雾颗粒的收集 | 第75-77页 |
3.2.2 环境空气中的粒子数目浓度和尺寸分布 | 第77-80页 |
3.2.3 气压对烟雾颗粒粒径的影响 | 第80-82页 |
3.2.4 烟粒子的累计数目浓度和总数目浓度 | 第82-8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低气压对烟粒子宏观光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第86-110页 |
4.1 实验装置 | 第86-9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90-92页 |
4.3 不同类型燃烧的烟颗粒群外观特征 | 第92-95页 |
4.4 气压对于烟气光密度的影响 | 第95-106页 |
4.4.1 烟粒子质量浓度M_s | 第95-98页 |
4.4.2 比消光系数K_m | 第98-106页 |
4.5 从烟气消光系数推导烟雾数目浓度 | 第106-10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低气压烟粒子的光散射特性 | 第110-136页 |
5.1 典型烟颗粒的物理模型 | 第110-115页 |
5.2 DDA方法计算的烟雾粒子散射特性 | 第115-134页 |
5.2.1 DDA计算模型 | 第115-118页 |
5.2.2 明火烟颗粒散射特性结果与讨论 | 第118-131页 |
5.2.3 阴燃火烟颗粒散射特性的结果和讨论 | 第131-13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低气压对感烟探测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136-152页 |
6.1 感烟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 第136-139页 |
6.2 散射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对粒子散射特性的依赖性 | 第139-146页 |
6.2.1 粒子大小的影响 | 第141-142页 |
6.2.2 入射光波长的影响 | 第142-143页 |
6.2.3 散射角的影响 | 第143-146页 |
6.3 遮光型光电感烟探测器的影响因素 | 第146-147页 |
6.4 光学元件的改进 | 第147-150页 |
6.5 改进烟雾探测器应用于低压环境的建议 | 第150-151页 |
6.6 总结 | 第151-15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2-158页 |
7.1 总结 | 第152-155页 |
7.2 创新点 | 第155-156页 |
7.3 论文的局限性和未来的工作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附录A 出版情况 | 第168-169页 |
附录B 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