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截面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变截面连续梁桥的使用现状 | 第10页 |
1.1.2 连续梁桥的病害 | 第10-12页 |
1.1.3 桥梁加固方法 | 第12页 |
1.1.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第12-13页 |
1.1.5 体外预应力加固变截面连续梁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内方面 | 第13-14页 |
1.2.2 国外方面 | 第14页 |
1.2.3 研究状况总结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变截面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案 | 第16-32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工程背景 | 第16-19页 |
2.2.1 桥梁概况 | 第16-17页 |
2.2.2 病害概况 | 第17-18页 |
2.2.3 处治措施 | 第18-19页 |
2.3 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 | 第19-31页 |
2.3.1 原桥承载能力验算 | 第19-21页 |
2.3.2 现状结构承载能力分析 | 第21-24页 |
2.3.3 现状结构承载能力验算 | 第24-25页 |
2.3.4 确定钢索面积 | 第25-27页 |
2.3.5 线形布置 | 第27-28页 |
2.3.6 锚固装置及转向装置设计 | 第28-30页 |
2.3.7 加固体系承载能力验算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体外索线形研究 | 第32-54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体外索布置分析 | 第32-36页 |
3.2.1 转向位置的影响 | 第32-35页 |
3.2.2 钢索长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 变截面连续梁体外索的等效荷载 | 第36-46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6-37页 |
3.3.2 等截面梁的预应力索等效荷载 | 第37-39页 |
3.3.3 变截面梁的体外预应力索等效荷载 | 第39-41页 |
3.3.4 工程算例 | 第41-46页 |
3.4 体外索线形的优化 | 第46-53页 |
3.4.1 优化设计概述 | 第46-47页 |
3.4.2 ANSYS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47-48页 |
3.4.3 ANSYS优化设计基本过程 | 第48-49页 |
3.4.4 ANSYS建模及优化 | 第49-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转向装置及锚固装置研究 | 第54-84页 |
4.1 转向装置 | 第54-76页 |
4.1.1 转向装置的构造与特点 | 第54-55页 |
4.1.2 转向装置的设计与计算 | 第55-61页 |
4.1.3 工程算例 | 第61-76页 |
4.2 锚固装置 | 第76-83页 |
4.2.1 锚固装置的构造与特点 | 第76-77页 |
4.2.2 锚固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77-8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变截面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施工监控 | 第84-94页 |
5.1 施工监控概述 | 第84页 |
5.2 施工监控内容 | 第84-85页 |
5.2.1 体外索张拉力监测 | 第84页 |
5.2.2 梁体竖向位移监测 | 第84页 |
5.2.3 关键截面应变监测 | 第84-85页 |
5.2.4 锚固块监测 | 第85页 |
5.2.5 转向桁架监测 | 第85页 |
5.2.6 梁体裂缝监测 | 第85页 |
5.3 施工误差控制 | 第85-86页 |
5.4 施工过程监控 | 第86-92页 |
5.4.1 体外索张拉力监测 | 第86-88页 |
5.4.2 主梁挠度监控与分析 | 第88-89页 |
5.4.3 主梁应力监控与分析 | 第89-91页 |
5.4.4 锚固块监测 | 第91页 |
5.4.5 转向桁架监测 | 第91-92页 |
5.4.6 梁体裂缝监测 | 第92页 |
5.5 加固效果评价 | 第92-93页 |
5.5.1 监控数据分析 | 第92页 |
5.5.2 加固后荷载试验 | 第92-9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