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内容框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2.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3 研究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3.1 研究区范围界定 | 第20-21页 |
3.2 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3.3 构建创新网络的优势 | 第23-25页 |
3.3.1 交通相对便利 | 第23页 |
3.3.2 矿产资源丰富 | 第23-24页 |
3.3.3 科技人才不断增加 | 第24-25页 |
4 区域创新网络要素关联性分析 | 第25-37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4.1.1 问卷调查 | 第25-26页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页 |
4.1.3 网络联结强度 | 第26-27页 |
4.2 企业与创新网络要素的关系 | 第27-34页 |
4.2.1 企业自主创新 | 第28-29页 |
4.2.2 企业与供应商、用户的关系 | 第29-30页 |
4.2.3 企业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4.2.4 校企合作关系 | 第31-32页 |
4.2.5 政企合作关系 | 第32页 |
4.2.6 银企合作关系 | 第32-33页 |
4.2.7 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关系 | 第33-34页 |
4.3 创新网络联结度分析 | 第34-37页 |
4.3.1 不同行业的企业网络综合联结度分析 | 第34页 |
4.3.2 按成立时间分类的企业网络综合联结度分析 | 第34-35页 |
4.3.3 企业创新网络的关系矩阵分析 | 第35-37页 |
5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37-45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5.1.1 矩阵法 | 第37页 |
5.1.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37-38页 |
5.2 基于园区产业链的企业网络模式 | 第38-42页 |
5.2.1 金川工业园产业链的企业网络模式 | 第38-40页 |
5.2.2 河西堡化工循环园产业链的企业网络模式 | 第40-42页 |
5.3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5.3.1 创新网络规模与密度分析 | 第42页 |
5.3.2 创新网络中心性分析 | 第42-45页 |
6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 | 第45-53页 |
6.1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构成 | 第45页 |
6.2 区域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研究方法 | 第45-50页 |
6.2.1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 | 第45-48页 |
6.2.2 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8-50页 |
6.3 金昌市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评价 | 第50-53页 |
6.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50-51页 |
6.3.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1-53页 |
7 区域创新网络发展建议 | 第53-56页 |
7.1 转变政府职能 | 第53-54页 |
7.2 营造积极的创新环境 | 第54页 |
7.3 重视扶持创新性企业 | 第54-55页 |
7.4 强化中介组织作用 | 第55页 |
7.5 加强区域内外合作 | 第55-5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8.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 | 第62-63页 |
附录 金昌市创新网络环境调查问卷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