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综合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财务舞弊审计概述 | 第17-20页 |
2.1.1 财务舞弊审计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财务舞弊审计的特征 | 第18-19页 |
2.1.3 财务舞弊审计的制度背景 | 第19-20页 |
2.2 财务舞弊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冰山理论 | 第20页 |
2.2.2 舞弊三角理论 | 第20-21页 |
2.2.3 GONE理论 | 第21页 |
2.2.4 风险因子理论 | 第21-22页 |
2.3 影响财务舞弊审计的主要因素 | 第22-27页 |
2.3.1 内部控制评价的准确性 | 第22-23页 |
2.3.2 舞弊审计的独立性 | 第23页 |
2.3.3 舞弊动因的把握程度 | 第23页 |
2.3.4 财务舞弊的审计识别能力 | 第23-25页 |
2.3.5 舞弊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 第25-27页 |
3.皖江物流财务舞弊审计的案例分析 | 第27-39页 |
3.1 案例综述 | 第27-28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7页 |
3.1.2 案件曝光 | 第27-28页 |
3.2 皖江物流财务舞弊审计的具体探究 | 第28-32页 |
3.2.1 对收入的舞弊审计失败 | 第28-31页 |
3.2.2 对重大担保事项的舞弊审计失败 | 第31-32页 |
3.2.3 对债务转移行为的舞弊审计失败 | 第32页 |
3.3 皖江物流财务舞弊审计失败的原因 | 第32-39页 |
3.3.1 外部审计机制低效 | 第33-36页 |
3.3.2 内部审计存在疏漏 | 第36-39页 |
4.对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的建议 | 第39-47页 |
4.1 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外部审计 | 第39-45页 |
4.1.1 保持审计独立性 | 第39页 |
4.1.2 合理运用舞弊三角理论,评估和防范舞弊行为 | 第39-41页 |
4.1.3 准确识别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迹象 | 第41-44页 |
4.1.4 增强舞弊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 第44-45页 |
4.2 完善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内部审计 | 第45-47页 |
4.2.1 合理评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 | 第45-46页 |
4.2.2 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质量 | 第46-47页 |
5.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