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研究思路 | 第9-12页 |
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资料来源和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1. 资料来源 | 第12页 |
2. 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其它几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 第13-16页 |
1. 与《百丈清规》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3-14页 |
2. 关于禅宗清规与佛教戒律 | 第14页 |
3. 关于《百丈清规》的内容之叙与问题之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禅宗清规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6-25页 |
第一节 佛教戒律制度概况 | 第16-21页 |
1. 部派佛教戒律制度的内容与形式 | 第16-18页 |
2. 部派佛教戒制中戒律与揵度 | 第18-19页 |
3. 大乘佛教戒律的内容与特点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佛教戒律制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 第21-25页 |
1. 佛教戒律制度在中国的传译和适用 | 第21-23页 |
2. 律宗对大小乘戒律的调和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清规创制的现实需求和基本条件 | 第25-33页 |
第一节 禅宗清规创制的现实需求 | 第25-29页 |
1. 政教关系对禅宗组织制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 寺院经济对佛教戒律制度的冲击 | 第26-27页 |
3. 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冲突 | 第27-29页 |
第二节 禅宗清规创制的基本条件 | 第29-33页 |
1. 禅宗清规创制的社会基础 | 第29-30页 |
2. 禅宗清规创制的组织基础 | 第30页 |
3. 禅宗清规创制的思想基础 | 第30-33页 |
第四章 《百丈清规》的创制及其意义 | 第33-38页 |
第一节 百丈怀海与《禅门规式》的创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禅门规式》创制的时代意义 | 第34-38页 |
1. 《禅门规式》的创制与禅宗的独立 | 第34-35页 |
2. 《禅门规式》与中国佛教的戒律制度的创新 | 第35-36页 |
3. 《禅门规式》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动吸收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百丈清规》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 第38-45页 |
第一节 《禅门规式》确立的基本原则 | 第38-41页 |
1. 不弃不局、因时因地以制宜的立规原则 | 第38页 |
2. 住持为核心、两序为辅助的组织原则 | 第38-39页 |
3. 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的殿堂布局原则 | 第39页 |
4. 众僧平等、戒腊为据的僧众平等原则 | 第39-40页 |
5. 随处修行、随时学习的佛法修学原则 | 第40页 |
6. 共同劳作、上下均力的寺院劳动原则 | 第40-41页 |
7. 犯规必罚、轻重相宜的惩处原则 | 第41页 |
第二节 《百丈清规》中的基本制度 | 第41-45页 |
1. 《禅苑清规》中反映的《百丈清规》 | 第41-42页 |
2. 《百丈绳规颂》中反映的《百丈清规》 | 第42-45页 |
第六章 《百丈清规》的发展与整合 | 第45-52页 |
第一节 《百丈清规》的传播与发展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百丈清规》的整合与重修 | 第46-49页 |
1. 禅宗僧人的努力与《百丈清规》的重修 | 第46-48页 |
2. 国家在重修《百丈清规》中的角色 | 第48-49页 |
3. 《敕修百丈清规》对禅宗清规的整合 | 第49页 |
第三节 《敕修百丈清规》的文件构成与特点 | 第49-52页 |
1. 《敕修百丈清规》的文件构成 | 第49-50页 |
2. 《敕修百丈清规》正文的结构与特点 | 第50-52页 |
第七章 《敕修百丈清规》中的制度体系 | 第52-65页 |
第一节 丛林的组织机构与僧职制度 | 第52-56页 |
1. 丛林的组织机构与僧职 | 第52-53页 |
2. 住持的任免与职责 | 第53-54页 |
3. 西序头首与侍者制度 | 第54-55页 |
4. 东序执事与列职杂务 | 第55页 |
5. 两序僧职的任免与事务交割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敕修百丈清规》中的僧众管理制度 | 第56-60页 |
1. 剃度与受戒制度 | 第56-57页 |
2. 修行学习与挂搭制度 | 第57页 |
3. 日常生活制度与威仪要求 | 第57-59页 |
4. 丧事制度 | 第59-60页 |
第三节 《敕修百丈清规》中的礼仪活动制度 | 第60-65页 |
1. 丛林活动与宗教礼仪 | 第60页 |
2. 佛事礼仪 | 第60-61页 |
3. 茶汤礼仪 | 第61-62页 |
4. 清规中礼仪活动的主要内容 | 第62-63页 |
5. 丛林活动中的信息传递方式 | 第63-65页 |
第八章 《敕修百丈清规》的特性与历史影响 | 第65-74页 |
第一节 《敕修百丈清规》的特性 | 第65-71页 |
1. 《百丈清规》与僧团管理制度的中国化 | 第65-66页 |
2. 《敕修百丈清规》对历史的继承和创新 | 第66-68页 |
3. 《敕修百丈清规》对儒家文化的吸收 | 第68-69页 |
4. 《敕修百丈清规》的法律属性 | 第69-71页 |
第二节 《敕修百丈清规》的历史影响 | 第71-74页 |
1. 对中国及世界佛教的影响 | 第71-72页 |
2. 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 | 第72页 |
3. 对国家宗教立法的影响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