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注蒸汽热力采油技术简介 | 第10-12页 |
1.3 油田次生硫化氢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3.1 注蒸汽热采油田次生硫化氢来源 | 第12-13页 |
1.3.2 次生硫化氢生成机理 | 第13-16页 |
1.3.3 次生硫化氢生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油藏矿物和原油等物质成分分析 | 第20-27页 |
2.1 检测样品及所用仪器 | 第20页 |
2.2 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20-23页 |
2.2.1 岩心成分测定及分析 | 第20-22页 |
2.2.2 原油元素组成测定与分析 | 第22-23页 |
2.2.3 冷凝水和产出水离子测定及分析 | 第23页 |
2.3 稠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种类 | 第23-25页 |
2.4 水在稠油热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金属离子参与的稠油热化学反应 | 第27-40页 |
3.1 实验方案 | 第27-30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3.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7-28页 |
3.1.3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28-29页 |
3.1.4 金属离子的矿物来源 | 第29-30页 |
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0-39页 |
3.2.1 稠油热裂解实验与水热裂解实验 | 第30-32页 |
3.2.2 不同金属离子对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影响 | 第32-34页 |
3.2.3 温度对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影响 | 第34-35页 |
3.2.4 反应时间对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5 pH值对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6 离子浓度对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影响 | 第38页 |
3.2.7 含硫/不含硫金属盐对水热裂解生成H_2S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模型化合物水热裂解生成H_2S实验 | 第40-56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40-41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40页 |
4.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0-41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4.2 热裂解实验 | 第41-42页 |
4.3 水热裂解实验 | 第42-54页 |
4.3.1 铝离子催化水热裂解实验 | 第42-43页 |
4.3.2 水热裂解反应速率 | 第43-46页 |
4.3.3 模型化合物的水热裂解过程探讨 | 第46-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 | 第56-62页 |
5.1 实验方案 | 第56-57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56页 |
5.1.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6页 |
5.1.3 实验系统及方法 | 第56-57页 |
5.2 影响TSR反应生成H_2S因素 | 第57-60页 |
5.2.1 水对TSR反应生成H_2S的影响 | 第57页 |
5.2.2 硫酸盐溶解度对TSR反应生成H_2S的影响 | 第57-58页 |
5.2.3 硫酸盐种类对TSR反应生成H_2S的影响 | 第58-60页 |
5.3 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