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 马基雅维里主义研究概述 | 第13-17页 |
1.1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概念 | 第13页 |
1.2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差异研究 | 第13-14页 |
1.3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6页 |
1.4 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测量 | 第16-17页 |
2 社交焦虑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2.1 社交焦虑的概念 | 第17页 |
2.2 社交焦虑的差异研究 | 第17-18页 |
2.3 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2.4 社交焦虑的测量 | 第19-20页 |
3 孤独感研究概述 | 第20-22页 |
3.1 孤独感的概念 | 第20页 |
3.2 孤独感的差异研究 | 第20-21页 |
3.3 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21-22页 |
3.4 孤独感的测量 | 第22页 |
4 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4.1 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4.2 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4.3 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总体研究设计 | 第25-29页 |
1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1.1 已有研究不足 | 第25页 |
1.2 问题提出 | 第25-26页 |
2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26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4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5 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6 总体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第三部分 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29-45页 |
研究一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发展特征 | 第29-3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9-30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3.3 施测过程 | 第30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4.1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30-31页 |
4.2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1-32页 |
4.3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32页 |
4.4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是否独生差异分析 | 第32-33页 |
4.5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差异分析 | 第33-35页 |
研究二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关系 | 第35-45页 |
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2 研究假设 | 第3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35-36页 |
3.3 施测过程 | 第36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4.1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4.2 小学生孤独感的特征分析 | 第39-41页 |
4.3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4.4 社交焦虑在马基雅维里主义和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 | 第42-45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45-55页 |
1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特征分析 | 第45-47页 |
1.1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总体状况 | 第45页 |
1.2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1.3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是否独生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1.4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的是否担任过班干部差异分析 | 第47页 |
2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2.1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47-48页 |
2.2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 第48页 |
2.3 小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生子女和班干部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3 小学生孤独感的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3.1 小学生孤独感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49页 |
3.2 小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年级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3.3 小学生孤独感的独生子女和班干部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4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4.1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 第51页 |
4.2 小学生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51-52页 |
4.3 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 第52页 |
5 小学生社交焦虑在马基雅维里主义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52-55页 |
第五部分 教育建议 | 第55-59页 |
1 培养健康的权谋意识 | 第55-56页 |
1.1 家长适时引导,以身作则 | 第55-56页 |
1.2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参与班级活动 | 第56页 |
2 鼓励交往,预防和缓解社交焦虑,提升社交水平 | 第56-57页 |
3 丰富生活,培养兴趣,预防和降低孤独感 | 第57-58页 |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第58-59页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