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和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传感器优化布置概述 | 第9-11页 |
1.2.1 传感器优化布置准则 | 第10-11页 |
1.2.2 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 | 第11页 |
1.3 基于振动测试的结构损伤识别概述 | 第11-15页 |
1.3.1 基于固有频率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基于振型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页 |
1.3.3 基于模态应变能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页 |
1.3.4 基于柔度阵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14页 |
1.3.5 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4页 |
1.3.6 基于残余力向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4页 |
1.3.7 基于计算智能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 | 第17-38页 |
2.1 传统遗传算法简介 | 第17-24页 |
2.1.1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 第17页 |
2.1.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17-18页 |
2.1.3 遗传算法的操作 | 第18-24页 |
2.2 遗传算法的改进 | 第24-34页 |
2.2.1 改进遗传算法简介 | 第24-26页 |
2.2.2 本文对遗传算法的改进 | 第26-29页 |
2.2.3 改进遗传算法四种编码方式的集成 | 第29-31页 |
2.2.4 改进遗传算法性能测试 | 第31-34页 |
2.3 改进遗传算法解决TSP问题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改进遗传算法在传感器优化布置中的应用 | 第38-52页 |
3.1 测点优化布置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3.1.1 模态置信因子法 | 第38-39页 |
3.1.2 模态比例因子法 | 第39页 |
3.2 改进遗传算法设计 | 第39-42页 |
3.2.1 编码方式的选择 | 第39-41页 |
3.2.2 适应度函数 | 第41-42页 |
3.2.3 振型线性插值函数设计 | 第42页 |
3.3 某高耸结构测点优化布置 | 第42-50页 |
3.3.1 工程概况及数值模拟 | 第42-44页 |
3.3.2 改进遗传算法测点优化布置 | 第44-45页 |
3.3.3 模态测试及模态识别 | 第45-49页 |
3.3.4 模态测试后测点优化布置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改进遗传算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 第52-64页 |
4.1 残余力向量法损伤识别 | 第52-53页 |
4.1.1 残余力向量法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4.2 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 | 第53页 |
4.3 某多跨连续梁的损伤识别 | 第53-60页 |
4.3.1 多跨连续梁简介 | 第53-54页 |
4.3.2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 第54页 |
4.3.3 多跨连续梁损伤识别 | 第54-60页 |
4.4 三维框架结构的损伤识别 | 第60-63页 |
4.4.1 三维框架结构简介 | 第60页 |
4.4.2 遗传算法参数设置 | 第60-61页 |
4.4.3 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 第61-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