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2.1 既往研究 | 第11-13页 |
2.1.1 疾病健康危害评价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2.1.2 我国当前疾病健康危害评价主要方法和指标 | 第12-13页 |
2.1.3 存在主要问题 | 第13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3.1.1 建立评价理论框架 | 第13-14页 |
3.1.2 构建评价指标框架 | 第14页 |
3.1.3 确定各项指标权重 | 第14页 |
3.1.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1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3.2.1 文献调研 | 第14页 |
3.2.2 专家咨询 | 第14-15页 |
3.2.3 层次分析法 | 第15页 |
3.3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4. 研究结果 | 第16-51页 |
4.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4.1.1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页 |
4.1.2 疾病及其危害 | 第16-17页 |
4.1.3 评价与综合评价 | 第17-18页 |
4.2 疾病健康危害评价框架的建立 | 第18-24页 |
4.2.1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 第18-20页 |
4.2.2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论 | 第20-22页 |
4.2.3 当前国内外疾病健康危害评价框架 | 第22-23页 |
4.2.4 本研究评价框架 | 第23-24页 |
4.3 国内外疾病与健康相关评价指标梳理 | 第24-29页 |
4.3.1 健康评价相关指标梳理 | 第24-25页 |
4.3.2 国内外疾病健康危害评价指标 | 第25-29页 |
(1) 单一指标评价 | 第25-27页 |
(2) 综合指标评价 | 第27-29页 |
4.4 本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29页 |
4.5 评价指标框架的建立 | 第29-36页 |
4.5.1 指标筛选原则 | 第29-30页 |
4.5.2 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30-32页 |
4.5.3 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框架 | 第32-34页 |
4.5.4 指标计算公式 | 第34-36页 |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 | 第36-51页 |
4.6.1 层次分析法 | 第36页 |
4.6.2 层次分析法设定权重的基本步骤 | 第36-38页 |
4.6.3 建立递阶层次模型 | 第38-39页 |
4.6.4 专家咨询确定指标权重 | 第39-50页 |
4.6.5 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5. 讨论 | 第51-56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 第51-52页 |
5.1.1 评价框架的确定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 第51-52页 |
5.1.2 评价指标的选取具有全面性和实用性 | 第52页 |
5.2 与既往评价疾病健康危害方法的区别 | 第52-54页 |
5.2.1 评价角度的差异 | 第52-53页 |
5.2.2 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53-54页 |
5.3 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宏观层面评价疾病健康危害 | 第54-55页 |
5.4 我国疾病监测系统尚需完善 | 第55-56页 |
5.5 本研究局限性及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 | 第5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6页 |
6.2 研究建议 | 第56-57页 |
6.2.1 深入开展疾病评价工作,为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 第56-57页 |
6.2.2 完善疾病监测系统,丰富疾病统计指标种类 | 第57页 |
6.2.3 注重评价体系的动态性,客观看待评价结果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文献综述 | 第60-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附录一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69页 |
附录二 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