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社会化--基于G小学的个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一) 源于课堂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页 |
(二) 源于教师社会化的需要 | 第11页 |
(三) 源于教师角色研究的需要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教师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二) “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页 |
(一) 教师社会化 | 第16页 |
(二) 教师角色 | 第16页 |
(三) 课堂 | 第16页 |
五、主要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 | 第16-18页 |
(一) 选择教育叙事研究方法的原因 | 第16-17页 |
(二) 资料的收集方式 | 第17-18页 |
第一章 G小学的教育常态素描 | 第18-27页 |
一、G小学的发展历程 | 第18-20页 |
(一) 校史追溯:一校三区 | 第18-19页 |
(二) 办学特色:幸福教育 | 第19-20页 |
二、教师队伍建设 | 第20-21页 |
(一) 人员编制:较为充足 | 第20页 |
(二) 获奖情况:百花齐放 | 第20-21页 |
三、课程文化建设 | 第21-23页 |
(一) 科研开发:校本研究 | 第21-22页 |
(二) 良好环境:协同互助 | 第22-23页 |
四、课堂的场域基础 | 第23-25页 |
(一) 教室结构:传统布局 | 第23-24页 |
(二) 智能辅助:网络介入 | 第24-25页 |
五、课堂的规范标准 | 第25-27页 |
(一) 规范准则:一日常规 | 第25-26页 |
(二) 符号规范:名人名言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新手教师的上路——迷茫彷徨中的适应 | 第27-45页 |
一、A、B两位老师的职前故事 | 第27-29页 |
(一) 家庭对A的影响——对教师角色的懵懂 | 第27-28页 |
(二) 教师对B的影响——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 第28-29页 |
二、教师角色价值的认同 | 第29-35页 |
(一) A老师一次课堂的提问 | 第29-31页 |
(二) B老师第一次赛课经历 | 第31-35页 |
三、秩序维护者的无助 | 第35-38页 |
(一) A老师混乱的课堂 | 第35-37页 |
(二) B老师糟糕的一节课 | 第37-38页 |
四、知识传递者的困惑 | 第38-41页 |
(一) A老师“聚”还是“不聚”的课 | 第38-40页 |
(二) B老师“跳”还是“不跳”的课 | 第40-41页 |
五、学生关注者的忽视 | 第41-45页 |
(一) A老师一节没有回应提问的课 | 第41-42页 |
(二) B老师一节公开课的反思 | 第42-45页 |
第三章 熟练教师的前行阶段——成熟稳定中的再创 | 第45-55页 |
一、教师角色价值的内化 | 第45-46页 |
(一) A老师的教学回馈 | 第45页 |
(二) B老师的幸福班级 | 第45-46页 |
二、秩序维护者的胜任 | 第46-48页 |
(一) A老师有序的课堂 | 第46-47页 |
(二) B老师成功的一节课 | 第47-48页 |
三、知识传递者的研究 | 第48-51页 |
(一) A老师课堂里的故事引入 | 第49-50页 |
(二) B老师课堂里的快乐阅读 | 第50-51页 |
四、学生关注者的建立 | 第51-55页 |
(一) A老师课堂“生本”理念引入 | 第51-53页 |
(二) B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课堂上教师的基本角色反思 | 第55-61页 |
一、从教师角色认同到内化 | 第55-56页 |
(一) 教师角色价值的反思 | 第55-56页 |
(二) 如何从教师角色的认识到内化 | 第56页 |
二、从秩序维护者的无助到胜任 | 第56-58页 |
(一) 秩序维护者的反思 | 第56-57页 |
(二) 如何实现教师角色从秩序维护者的无助到胜任 | 第57-58页 |
三、从知识传递者的困惑到研究 | 第58-59页 |
(一) 知识传递者的反思 | 第58页 |
(二) 如何从知识传递者的困惑到研究 | 第58-59页 |
四、从学生关注者的忽视到建立 | 第59-61页 |
(一) 学生关注者的反思 | 第59-60页 |
(二) 如何从秩序维护者的无助到建立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及参与的课题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