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现实背景 | 第8-9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9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9页 |
1.2.2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9-10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 第10页 |
1.3.1 破坏性创新 | 第10页 |
1.3.2 知识网络 | 第1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0-1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2.1 破坏性创新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2.1.1 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演化 | 第13页 |
2.1.2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3 破坏性创新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2.1.4 破坏性创新与其他概念的辨析 | 第15-17页 |
2.2 知识网络理论综述 | 第17-18页 |
2.2.1 知识网络的概念 | 第17-18页 |
2.2.2 知识网络的分类 | 第18页 |
2.3 企业外部知识源的研究 | 第18-22页 |
2.3.1 企业外部知识源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2 外部知识源与外部知识网络 | 第19页 |
2.3.3 企业外部知识源的分类 | 第19-22页 |
2.4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 第22-25页 |
2.4.1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特征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4.2 企业外部知识网络与创新绩效 | 第23-25页 |
2.5 现有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26-35页 |
3.1 企业从外部知识源获取知识的频率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26-28页 |
3.2 企业从外部知识源获取知识的深度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28-30页 |
3.3 企业与外部知识源合作的持久度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30-31页 |
3.4 企业与外部知识源合作的数量对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第31-33页 |
3.5 研究模型及假设总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分析设计 | 第35-42页 |
4.1 变量测度 | 第35-37页 |
4.1.1 因变量 | 第35-36页 |
4.1.2 自变量 | 第36-37页 |
4.2 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4.2.1 问卷设计过程 | 第37-38页 |
4.2.2 问卷基本内容 | 第38页 |
4.3 数据收集 | 第38-39页 |
4.3.1 样本的选取 | 第38-39页 |
4.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9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0页 |
4.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0页 |
4.4.3 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4.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结果讨论 | 第42-61页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4-46页 |
5.2.1 信度检验 | 第44-45页 |
5.2.2 效度检验 | 第45-46页 |
5.3 相关分析 | 第46-49页 |
5.4 回归分析 | 第49-53页 |
5.4.1 三大问题诊断 | 第49-50页 |
5.4.2 回归分析 | 第50-53页 |
5.5 回归分析总结及讨论 | 第53-61页 |
5.5.1 回归分析总结 | 第53-55页 |
5.5.2 进一步分析 | 第55-59页 |
5.5.3 总结讨论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