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科学、科学研究论文--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论文--世界论文

中美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18页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1-15页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5-18页
    1.3 研究趋势第18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1 研究思路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19-21页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1.5.2 本文的创新点第20-21页
第二章 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的理论渊源第21-27页
    2.1 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第21-22页
        2.1.1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第21-22页
        2.1.2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第22页
    2.2 科学界社会分层理论第22-27页
        2.2.1 默顿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理论第23-25页
        2.2.2 乔纳森·科尔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理论第25-27页
第三章 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标准和影响因素第27-33页
    3.1 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标准第27-29页
        3.1.1 科研成果的质量第27-28页
        3.1.2 科研成果的数量第28页
        3.1.3 科学奖励第28页
        3.1.4 职业位置第28-29页
    3.2 影响科学界分层的主要因素第29-33页
        3.2.1 科研成果第29页
        3.2.2 科学能力第29-30页
        3.2.3 学校教育第30页
        3.2.4 年龄因素第30-31页
        3.2.5 籍贯因素第31-32页
        3.2.6 家庭因素第32页
        3.2.7 性别因素第32-33页
第四章 中美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总体描述第33-50页
    4.1 中国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总体描述第33-43页
        4.1.1 我国科学界基层科研人员状况分析第33-37页
        4.1.2 我国科学界顶层精英——两院院士状况分析第37-43页
    4.2 美国科学界社会分层的总体描述第43-50页
        4.2.1 美国科学界基层科研人员状况分析第45-46页
        4.2.2 美国科学界顶层精英状况分析第46-50页
第五章 中美科学界社会分层比较分析第50-67页
    5.1 中美科学界基层比较第50-55页
        5.1.1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比较第50页
        5.1.2 基层R&D研究人员总量比较第50-52页
        5.1.3 基层就业人员中R&D人员密度比较第52-54页
        5.1.4 基层科研人员人才培养比较第54页
        5.1.5 R&D经费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较第54-55页
    5.2 中美科学界精英比较第55-63页
        5.2.1 年龄对比分析第56-58页
        5.2.2 学位结构对比分析第58-61页
        5.2.3 大学教育对比分析第61-63页
    5.3 科研成果比较第63-67页
        5.3.1 发明专利授权量比较第63-64页
        5.3.2 科技论文数比较第64页
        5.3.3 论文引用率比较第64-67页
第六章 我国科学界合理社会分层体系的构建第67-73页
    6.1 我国科学界社会分层存在的问题第67-69页
        6.1.1 科学界社会分层基底大,缺乏世界顶层科学精英第67页
        6.1.2 科技精英群体年龄偏大,青年科学家成长缓慢第67-68页
        6.1.3 科技合作与交流少第68页
        6.1.4 官本位偏好仍然存在第68页
        6.1.5 教育投入不足,缺乏培养科技顶尖人才的世界一流大学第68-69页
        6.1.6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第69页
    6.2 构建我国科学界合理社会分层体系的建议第69-73页
        6.2.1 优化高科技人才配置,吸引和培养顶层科技精英第69页
        6.2.2 优化科技精英队伍年龄结构,培养青年科学家第69-70页
        6.2.3 加强科学合作与交流第70页
        6.2.4 完善对科学家的激励机制,刺激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第70-71页
        6.2.5 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第71-72页
        6.2.6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第72-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致谢第77-78页
个人简介第78-79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灰关联的个性化k-匿名模型及MDAV算法研究
下一篇:外部知识网络对企业破坏性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