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污名化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1.2.1 污名化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 1.3 女博士生及其污名的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1.3.1 女博士生及其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1.3.2 女博士生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1.5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第2章 关于女博士生形象的访谈研究 | 第21-29页 |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1-22页 | 
| 2.2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第22页 | 
| 2.3 研究结果展示 | 第22-28页 | 
| 2.3.1 基本情况概述 | 第22-23页 | 
| 2.3.2 生活状态 | 第23-25页 | 
| 2.3.3 择偶标准 | 第25-27页 | 
| 2.3.4 对待家庭和事业的态度 | 第27-28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女博士生形象污名化概况 | 第29-39页 | 
| 3.1 网络媒体关于女博士生的报道特点 | 第29-32页 | 
| 3.1.1 聚焦于婚恋、生活和遭遇的不幸 | 第29-30页 | 
| 3.1.2 对个别事件的重复性报道 | 第30页 | 
| 3.1.3 报道立场多以负面报道为主 | 第30-31页 | 
| 3.1.4 围绕“美、丑”做文章 | 第31-32页 | 
| 3.2 社会公众和网络媒体塑造的女博士生形象 | 第32-34页 | 
| 3.2.1“UFO”(即UGLY-FOOLISH-OLD) | 第32页 | 
| 3.2.2 妖魔化的“灭绝师太” | 第32-33页 | 
| 3.2.3 关于“第三性”的命名 | 第33-34页 | 
| 3.3 讨论 | 第34-38页 | 
| 3.3.1 关于女博士生的事实存在 | 第34-36页 | 
| 3.3.2 关于女博士生的污名存在 | 第36-3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女博士生形象污名化的建构过程及其影响 | 第39-46页 | 
| 4.1 女博士生形象污名化的建构过程 | 第39-42页 | 
| 4.1.1 公众污名 | 第40页 | 
| 4.1.2 自我污名 | 第40-41页 | 
| 4.1.3 媒介的催化作用 | 第41-42页 | 
| 4.2 污名化对他人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2.1 提升自尊,获得个人优越感 | 第42页 | 
| 4.2.2 增强对本群体的认同感 | 第42-43页 | 
| 4.3 污名化对女博士生的影响 | 第43-45页 | 
| 4.3.1 降低自尊 | 第43页 | 
| 4.3.2 抑制成就动机 | 第43-44页 | 
| 4.3.3 弱化心理承受能力 | 第44-4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反思 | 第46-53页 | 
| 5.1 性别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 | 第46-48页 | 
| 5.2 文化消费主义与“被消费的女博士” | 第48-49页 | 
| 5.3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泛污名化趋势 | 第49-53页 | 
| 5.3.1 污名化特征的转变 | 第50页 | 
| 5.3.2 多元化的价值认同 | 第50-51页 | 
| 5.3.3 网络新媒体对泛污名化的强化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