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人才学论文--世界各国人才调查及其研究论文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13页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3-17页
        1.3.1 研究思路第13-15页
        1.3.2 主要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二章 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相关概念综述第17-25页
    2.1 创新及创新型人才评价相关概念第17-21页
        2.1.1 创新的内涵第17-19页
        2.1.2 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第19-20页
        2.1.3 创新型人才的评价第20-21页
    2.2 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概述第21-25页
        2.2.1 高校创新型人才及其评价第21-22页
        2.2.2 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第22-23页
        2.2.3 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架构第23-25页
第三章 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现状第25-41页
    3.1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现状第25-27页
        3.1.1 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现状第25-26页
        3.1.2 英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现状第26页
        3.1.3 日本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现状第26-27页
    3.2 国内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的现状第27-30页
        3.2.1 创新型人才评价目标第28页
        3.2.2 创新型人才评价内容第28-29页
        3.2.3 创新型人才评价方式第29-30页
        3.2.4 创新型人才评价功能第30页
    3.3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现状调查第30-41页
        3.3.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第31页
        3.3.2 调查问卷发放与整理第31页
        3.3.3 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现状数据分析第31-41页
第四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问题透析第41-51页
    4.1 评价目标认识不足和缺失,阻碍了创新型人才评价效果第41-43页
        4.1.1 误将“全面发展”当成“全科发展”第41-42页
        4.1.2 误将“分数”当成“能力”第42页
        4.1.3 误将“以知识为中心”当成“以学生为中心”第42-43页
    4.2 评价内容单一,不足以涵盖创新型人才全部评价内容第43-46页
        4.2.1“正面清单”式的评价不能完全覆盖评价内容第43-45页
        4.2.2“负面清单”式的评价丰富了评价内容第45-46页
    4.3 评价方式不足,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评价需要第46-48页
        4.3.1 单一、僵化的评价方式不能有效评价创新型人才第46-47页
        4.3.2 评价方式没有按照评价目标要求去实现第47-48页
    4.4 评价功能认识不足,不能有效评价创新型人才功能第48-51页
        4.4.1 结果式评价不能全面评价创新型人才第48页
        4.4.2 过程式评价丰富了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功能第48-51页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第51-79页
    5.1 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目标第51-53页
        5.1.1 评价目标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51-52页
        5.1.2 评价目标应符合科学的人才观第52页
        5.1.3 评价目标应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第52-53页
    5.2 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内容第53-72页
        5.2.1“绿灯”式的“正面清单”评价内容第53-69页
        5.2.2“红灯”式的“负面清单”评价内容第69-71页
        5.2.3“黄灯”式的“过渡”评价内容第71-72页
    5.3 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方式第72-74页
        5.3.1 采用灵活开放的评价方式第72-73页
        5.3.2 采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式第73-74页
        5.3.3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第74页
    5.4 完善创新型人才评价功能第74-79页
        5.4.1 应坚持“动态性、成长性”的评价功能第75页
        5.4.2 应坚持通过“理想化”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动态评价第75-79页
第六章 结论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A第85-87页
附录B第87-8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9-93页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物体检测与分类
下一篇:无人作战的伦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