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汽车辅助制动装置的政策背景 | 第10-12页 |
1.1.3 汽车辅助制动装置的技术现状 | 第12-14页 |
1.2 电涡流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电涡流制动的种类 | 第15-17页 |
1.2.2 电涡流缓速器的主要形式 | 第17-18页 |
1.3 汽车再生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再生制动技术的主要优势 | 第19-20页 |
1.3.2 再生制动技术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4 本文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电涡流制动单元的机理研究 | 第25-4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电涡流制动的工作原理 | 第25-27页 |
2.3 电涡流制动数学模型的推导 | 第27-32页 |
2.3.1 等效磁路建模与建模假设 | 第27-29页 |
2.3.2 电涡流制动数学模型的推导 | 第29-32页 |
2.4. 电涡流制动单元的仿真研究 | 第32-42页 |
2.4.1 外部参数对电涡流制动的影响 | 第32-36页 |
2.4.2 结构参数对电涡流制动的影响 | 第36-38页 |
2.4.3 影响制动力稳定性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 第38-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再生制动单元的建模分析 | 第43-61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再生制动的原理及备选机型比较 | 第43-46页 |
3.2.1 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 | 第43-45页 |
3.2.2 再生制动电机的选型 | 第45-46页 |
3.3 再生制动单元建模 | 第46-60页 |
3.3.1 永磁同步电机的模型 | 第46-53页 |
3.3.2 能量回收电路的模型 | 第53-57页 |
3.3.3 再生制动单元的模型 | 第57-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全尺寸概念样机的设计与仿真 | 第61-72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装置设计的基本思路 | 第61-66页 |
4.2.1 最大联合制动转矩的确定 | 第62-63页 |
4.2.2 电涡流制动单元的设计 | 第63-64页 |
4.2.3 再生制动单元的设计 | 第64-66页 |
4.3 全尺寸概念样机的设计实例与性能仿真 | 第66-71页 |
4.3.1 全尺寸概念样机的基本参数 | 第66-67页 |
4.3.2 全尺寸概念样机的性能仿真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原理样机的设计、试制与试验 | 第72-92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原理样机的设计与试制 | 第72-77页 |
5.2.1 电涡流制动单元的设计与试制 | 第73-75页 |
5.2.2 再生制动单元的设计与试制 | 第75-76页 |
5.2.3 原理样机的控制及散热单元的说明 | 第76-77页 |
5.3 原理样机的试验 | 第77-84页 |
5.3.1 试验平台的组成 | 第77-78页 |
5.3.2 试验设备与软件系统 | 第78-82页 |
5.3.3 试验方法 | 第82-84页 |
5.4 试验的结果与结论 | 第84-90页 |
5.4.1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84-85页 |
5.4.2 试验结果与主要结论 | 第85-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全文工作的总结 | 第92-93页 |
6.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1-103页 |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01-102页 |
研究生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 第102-103页 |
附录A 原理样机台架试验的原始数据 | 第103-105页 |
A1涡流制动单元单独工作的转矩转速特性 | 第103-104页 |
A2再生制动单元的转矩转速特性 | 第104页 |
A3涡流制动单元和再生制动单元联合工作时的转矩转速特性 | 第104-105页 |
A4能量回收式缓速制动装置的发电、用电特性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