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路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9页
        1.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页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主要创新点第15-18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页
        1.3.3 主要创新点第16-18页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理论第18-26页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概念界定第18-19页
        2.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8页
        2.1.2 大众化第18-19页
        2.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大众化第19页
    2.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辩证关系第19-22页
        2.2.1 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第19-20页
        2.2.2 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第20-21页
        2.2.3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手段、目标和归宿第21-22页
    2.3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内容第22-26页
        2.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基础第22-23页
        2.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第23-24页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价值第24-26页
第3章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现实意义、基本原则和优势所在第26-33页
    3.1 现实意义第26-28页
        3.1.1 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第26-27页
        3.1.2 有助于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第27页
        3.1.3 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第27-28页
    3.2 基本原则第28-30页
        3.2.1 坚持价值导向的人民性原则第28-29页
        3.2.2 坚持理论表达的通俗化原则第29页
        3.2.3 坚持具体操作的实践性原则第29-30页
    3.3 优势所在第30-33页
        3.3.1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第30-31页
        3.3.2 理论内容本身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第31页
        3.3.3 理论宣传阐释队伍素质高能力强第31页
        3.3.4 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新的精神风貌第31-32页
        3.3.5 人民群众认同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第32页
        3.3.6 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第32-33页
第4章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33-38页
    4.1 认识观念存在偏颇性第33-34页
        4.1.1 部分理论宣传者缺乏正确的认识观念第33页
        4.1.2 部分人民群众存在认识观念上的误区第33-34页
    4.2 理论研究实际性欠佳第34页
        4.2.1 部分理论研究者盲目地引进外来思想第34页
        4.2.2 部分理论成果不能有效地转化成实践第34页
    4.3 宣传阐释通俗性不足第34-35页
        4.3.1 宣传阐释语言通俗化有待加强第34-35页
        4.3.2 宣传阐释语言艺术性亟待提升第35页
    4.4 载体方法前沿性不够第35-36页
        4.4.1 载体平台滞后第35-36页
        4.4.2 方式方法滞后第36页
    4.5 工作机制完善度不足第36-38页
        4.5.1 长效责任机制尚待健全第36-37页
        4.5.2 考核评价机制仍需完善第37页
        4.5.3 监督反馈机制不够健全第37-38页
第5章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的路径第38-52页
    5.1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第38-42页
        5.1.1 与时俱进,增强理论内容的科学性第38-39页
        5.1.2 培训教育,提升宣传队伍综合素质第39-41页
        5.1.3 强化研究,增强理论研究的实际性第41-42页
    5.2 提升客体的接受力第42-45页
        5.2.1 以人为本,增强群众接受意愿第42-43页
        5.2.2 强化教育,提高群众接受能力第43-44页
        5.2.3 群体细分,强化群众接受意识第44-45页
    5.3 注重丰富载体方法第45-48页
        5.3.1 促进载体融合,发展多元传播阵地第45-46页
        5.3.2 优化方式方法,施行多种传播手段第46-47页
        5.3.3 讲究宣传艺术,促进理论的通俗化第47-48页
    5.4 持续优化工作机制第48-52页
        5.4.1 系统严密,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第48-49页
        5.4.2 科学有效,设立完善考核评估机制第49-50页
        5.4.3 注重成果,建立健全监督反馈机制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8页
致谢第58-59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酉阳县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以干田村为例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农村老年未婚男性养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以重庆市五宝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