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商业银行金融专利发展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专利申请 | 第14-15页 |
1.2.2 专利管理 | 第15-16页 |
1.2.3 专利绩效 | 第16-17页 |
1.2.4 专利对比 | 第17页 |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金融专利相关理论 | 第20-30页 |
2.1 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理论 | 第20-23页 |
2.1.1 金融专利的构成 | 第20页 |
2.1.2 金融商业方法专利的内涵界定 | 第20-21页 |
2.1.3 金融商业方法可专利性分析 | 第21-23页 |
2.2 金融专利保护理论 | 第23-25页 |
2.2.1 内生增长理论 | 第23-24页 |
2.2.2 约束诱导理论 | 第24-25页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页 |
2.3 银行专利战略理论 | 第25-29页 |
2.3.1 专利战略的构成特点 | 第26页 |
2.3.2 专利战略模式 | 第26-29页 |
2.4 论综述 | 第29-30页 |
第3章 中美商业银行金融专利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44页 |
3.1 中美金融专利发展的一般特征 | 第30-36页 |
3.1.1 专利审批方式一松一紧 | 第30-31页 |
3.1.2 专利申请总量曲折上升 | 第31-32页 |
3.1.3 专利集中程度相差甚远 | 第32-34页 |
3.1.4 专利申请国别构成迥异 | 第34-36页 |
3.2 中美金融专利发展的技术特征 | 第36-42页 |
3.2.1 申请者主分类号构成趋同 | 第36-40页 |
3.2.2 专利创新性程度一低一高 | 第40-42页 |
3.3 本章小节 | 第42-44页 |
第4章 工商银行与花旗银行金融专利特征比较 | 第44-55页 |
4.1 可比性分析 | 第44-46页 |
4.1.1 财务状况 | 第44-45页 |
4.1.2 创新能力 | 第45-46页 |
4.1.3 国际化进程 | 第46页 |
4.2 专利布局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4.2.1 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情况 | 第46-47页 |
4.2.2 在美国的专利布局情况 | 第47-48页 |
4.2.3 在除中美之外的全球各国的专利布局情况 | 第48-49页 |
4.3 典型专利比较分析 | 第49-53页 |
4.3.1 工商银行典型专利 | 第49-51页 |
4.3.2 花旗银行典型专利 | 第51页 |
4.3.3 两种典型专利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4.4 专利战略比较分析 | 第53-54页 |
4.4.1 工商银行金融专利战略 | 第53页 |
4.4.2 花旗银行金融专利战略 | 第53-54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第5章 中美专利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5.1 法律制度层面 | 第55-56页 |
5.1.1 金融专利立法不健全 | 第55-56页 |
5.1.2 金融专利分类尚处于空白阶段 | 第56页 |
5.2 行政审查层面 | 第56-57页 |
5.2.1 专利审查效率有待提高 | 第56-57页 |
5.2.2 审查数量与审查人才不平衡 | 第57页 |
5.3 金融机构层面 | 第57-59页 |
5.3.1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第57-58页 |
5.3.2 消极被动的专利战略 | 第58-59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专利发展对策 | 第60-64页 |
6.1 完善专利法律法规和健全专利政策体系 | 第60页 |
6.2 提高专利审查效率和加强审查队伍建设 | 第60-62页 |
6.3 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实施企业专利战略 | 第62-63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