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8-11页 |
图目录 | 第11-12页 |
表目录 | 第12-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1 引言 | 第17-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1.1 知识重构的含义 | 第17-18页 |
1.1.2 知识重构与本体 | 第18-19页 |
1.1.3 知识重构与情境 | 第19-2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2.1 情境驱动的知识重构模型 | 第20页 |
1.2.2 情境化子本体的抽取 | 第20-21页 |
1.2.3 本体的映射与协同 | 第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21-25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页 |
1.5 本文结构 | 第25-27页 |
2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7-39页 |
2.1 语义web技术 | 第27-29页 |
2.1.1 语义Web的发展 | 第27-28页 |
2.1.2 语义Web的体系结构 | 第28-29页 |
2.2 本体技术 | 第29-31页 |
2.2.1 本体的含义 | 第29-30页 |
2.2.2 本体的构建 | 第30-31页 |
2.3 描述逻辑 | 第31-34页 |
2.3.1 描述逻辑的发展 | 第31-32页 |
2.3.2 描述逻辑ALC | 第32-34页 |
2.4 本体语言OWL | 第34-39页 |
2.4.1 OWL的发展 | 第35-37页 |
2.4.2 OWL的语义 | 第37-39页 |
3 情境驱动的知识重构模型CKReC研究 | 第39-54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39-41页 |
3.2 CKReC模型的结构 | 第41-43页 |
3.3 问题情境的表示 | 第43-44页 |
3.4 情境化子本体的抽取 | 第44-45页 |
3.5 情境驱动的本体映射与协同 | 第45-46页 |
3.6 不一致的检测与消除 | 第46页 |
3.7 与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46-53页 |
3.7.1 相关研究工作 | 第46-51页 |
3.7.2 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基于遍历的子本体柔性抽取方法SOET研究 | 第54-82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前提与定义 | 第54-56页 |
4.3 类和属性的抽取规则 | 第56-58页 |
4.3.1 用户已选类的相关抽取规则 | 第56-57页 |
4.3.2 已选类的父类的抽取规则 | 第57页 |
4.3.3 扩展抽取其他类的规则 | 第57-58页 |
4.3.4 扩展抽取其他属性的规则 | 第58页 |
4.4 公理与断言的抽取规则 | 第58-59页 |
4.4.1 公理的抽取规则 | 第58-59页 |
4.4.2 个体与断言的抽取规则 | 第59页 |
4.5 柔性控制范围的抽取规则 | 第59-61页 |
4.6 基于遍历的抽取算法 | 第61-73页 |
4.6.1 单概念抽取算法 | 第61-64页 |
4.6.2 多概念抽取算法 | 第64-67页 |
4.6.3 个体相关的抽取算法 | 第67-69页 |
4.6.4 属性相关的抽取算法 | 第69-72页 |
4.6.5 混合抽取算法 | 第72-73页 |
4.7 与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73-81页 |
4.7.1 相关研究工作 | 第73-78页 |
4.7.2 对比分析 | 第78-81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5 情境驱动的动态本体映射方法CDOM研究 | 第82-106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情境驱动的动态本体映射方法CDOM | 第82-84页 |
5.3 CDOM第一阶段:基础映射阶段 | 第84-88页 |
5.4 CDOM第二阶段:面向复杂实体的本体映射方法CEM | 第88-91页 |
5.5 CDOM第三阶段:本体协同 | 第91-93页 |
5.6 与相关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93-105页 |
5.6.1 相关研究工作 | 第93-99页 |
5.6.2 对比分析 | 第99-10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知识重构模型CKReC的设计与实验评价 | 第106-118页 |
6.1 CKReC模型的课题背景 | 第106-109页 |
6.2 CKReC模型的原型设计 | 第109-110页 |
6.3 实验评价 | 第110-117页 |
6.3.1 评价方法 | 第110-111页 |
6.3.2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111-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7.1 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 | 第118-119页 |
7.2 未来的工作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