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13页 |
中文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0 绪论 | 第18-26页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8页 |
0.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第22-26页 |
1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念 | 第26-36页 |
1.1 不同校园犯罪概念的梳理与评析 | 第26-27页 |
1.2 校园犯罪的构成特征及概念界定 | 第27-32页 |
1.2.1 校园犯罪的空间特征 | 第28-29页 |
1.2.2 校园犯罪的主体特征 | 第29页 |
1.2.3 校园犯罪的被害特征 | 第29-30页 |
1.2.4 校园犯罪的行为特征 | 第30-31页 |
1.2.5 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31-32页 |
1.3 校园犯罪与其他相关概念之辨析 | 第32-36页 |
1.3.1 校园犯罪与学校人员违法犯罪 | 第32页 |
1.3.2 校园犯罪与青少年犯罪 | 第32-33页 |
1.3.3 校园犯罪与校园暴力 | 第33-34页 |
1.3.4 校园犯罪与校园危机 | 第34页 |
1.3.5 校园犯罪与校园安全事故 | 第34-36页 |
2 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概况与特点 2 | 第36-70页 |
2.1 国外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36-42页 |
2.1.1 非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36-37页 |
2.1.2 亚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37-38页 |
2.1.3 欧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38页 |
2.1.4 美洲地区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38-42页 |
2.2 我国中小学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42-55页 |
2.2.1 台湾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42-45页 |
2.2.2 大陆校园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45-55页 |
2.2.2.1 中小学生犯罪被害概况与特点 | 第45-48页 |
2.2.2.2 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概况与特点 | 第48-55页 |
2.3 高危类中小学校园犯罪特点分析 | 第55-70页 |
2.3.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特点分析 | 第56-63页 |
2.3.1.1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 第56-59页 |
2.3.1.2 中小学校园性侵犯罪的现象特点 | 第59-63页 |
2.3.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特点分析 | 第63-70页 |
2.3.2.1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比例数量特点 | 第63-64页 |
2.3.2.2 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现象特点 | 第64-70页 |
3 事前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情境预防 | 第70-92页 |
3.1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基础 | 第70-74页 |
3.1.1 日常活动理论 | 第71-72页 |
3.1.2 环境犯罪理论 | 第72-73页 |
3.1.3 理性选择理论 | 第73-74页 |
3.2 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适用性 | 第74-78页 |
3.2.1 情境犯罪预防顺应现代犯罪预防的趋势 | 第74-75页 |
3.2.2 情境犯罪预防适应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要求 | 第75-76页 |
3.2.3 情境犯罪预防贴合创建平安校园的理念 | 第76-77页 |
3.2.4 情境犯罪预防符合校园犯罪的特点 | 第77-78页 |
3.3 中小学校园犯罪情境预防的运用 | 第78-92页 |
3.3.1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原理 | 第78-81页 |
3.3.1.1 情境犯罪预防的技术策略 | 第78-80页 |
3.3.1.2 情境犯罪预防的运用方法 | 第80-81页 |
3.3.2 中小学校开展情境犯罪预防的措施 | 第81-85页 |
3.3.2.1 增加校园犯罪阻力的措施 | 第81-82页 |
3.3.2.2 加大校园犯罪风险的措施 | 第82-83页 |
3.3.2.3 降低校园犯罪收益的措施 | 第83-84页 |
3.3.2.4 减少校园犯罪刺激的措施 | 第84-85页 |
3.3.2.5 移除校园犯罪借口的措施 | 第85页 |
3.3.3 潜在校园犯罪人类别化重点防范 | 第85-92页 |
3.3.3.1 师长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 第85-87页 |
3.3.3.2 同学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 第87-89页 |
3.3.3.3 外侵型潜在犯罪人的防范 | 第89-92页 |
4 事中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 | 第92-119页 |
4.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理论前提 | 第92-98页 |
4.1.1 风险社会下的校园犯罪必然性 | 第92-95页 |
4.1.1.1 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 第92-93页 |
4.1.1.2 社会犯罪风险源与校园犯罪 | 第93-95页 |
4.1.2 校园犯罪风险下的校园安全 | 第95-98页 |
4.1.2.1 校园犯罪风险的特点 | 第95-96页 |
4.1.2.2 校园安全的动态平衡 | 第96-98页 |
4.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与原则 | 第98-105页 |
4.2.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目标 | 第98-101页 |
4.2.1.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工作的挑战 | 第98-100页 |
4.2.1.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处目标的确立 | 第100-101页 |
4.2.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原则 | 第101-105页 |
4.2.2.1 未雨绸缪原则 | 第101-102页 |
4.2.2.2 以人为本原则 | 第102-103页 |
4.2.2.3 统一指挥原则 | 第103页 |
4.2.2.4 快速反应原则 | 第103-104页 |
4.2.2.5 协同整合原则 | 第104页 |
4.2.2.6 依法处置原则 | 第104-105页 |
4.3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实施 | 第105-119页 |
4.3.1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组织体制 | 第105-108页 |
4.3.1.1 纵向指挥体制与职责 | 第105-107页 |
4.3.1.2 内部协作体制与职责 | 第107-108页 |
4.3.2 中小学校园犯罪应急处置的运行机制 | 第108-114页 |
4.3.2.1 识别预警机制 | 第108-109页 |
4.3.2.2 信息报告机制 | 第109-111页 |
4.3.2.3 紧急处置机制 | 第111-113页 |
4.3.2.4 媒体沟通机制 | 第113-114页 |
4.3.3 高危多发型校园犯罪的应急处置要点 | 第114-119页 |
4.3.3.1 外侵恐怖犯罪应处要点 | 第114-115页 |
4.3.3.2 校内暴力犯罪应处要点 | 第115-116页 |
4.3.3.3 校园性侵犯罪应处要点 | 第116-117页 |
4.3.3.4 校园盗窃犯罪应处要点 | 第117-119页 |
5 事后防控:中小学校园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 第119-154页 |
5.1 校园犯罪被害人恢复的理论概述 | 第120-124页 |
5.1.1 犯罪被害人的定义 | 第120-121页 |
5.1.2 犯罪被害人的被害影响 | 第121-123页 |
5.1.3 犯罪被害人的恢复 | 第123-124页 |
5.2 校园犯罪被害人及其被害影响 | 第124-131页 |
5.2.1 校园犯罪被害人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5.2.2 校园犯罪对未成年被害人的危害 | 第125-128页 |
5.2.2.1 未成年被害人的直接伤害 | 第125-127页 |
5.2.2.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 | 第127-128页 |
5.2.3 校园犯罪对校园安全生态的破坏 | 第128-131页 |
5.2.3.1 校园安全物理生态受损 | 第129页 |
5.2.3.2 校园安全人文生态失衡 | 第129-130页 |
5.2.3.3 校园安全外部生态恶化 | 第130-131页 |
5.3 未成年被害人生活的恢复 | 第131-147页 |
5.3.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和方法 | 第131-134页 |
5.3.1.1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原则 | 第132-133页 |
5.3.1.2 未成年被害人恢复的方法 | 第133-134页 |
5.3.2 未成年被害人的二次被害保护 | 第134-138页 |
5.3.2.1 司法程序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 第134-136页 |
5.3.2.2 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保护 | 第136-138页 |
5.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综合救助 | 第138-147页 |
5.3.3.1 未成年被害人救助的制约因素 | 第138-140页 |
5.3.3.2 未成年被害人的身心治疗 | 第140-141页 |
5.3.3.3 未成年被害人的经济偿补 | 第141-144页 |
5.3.3.4 未成年被害人的权利保障 | 第144-147页 |
5.4 校园安全生态平衡的重建 | 第147-154页 |
5.4.1 完善校园安防设置 | 第147-148页 |
5.4.2 平复师生心理危机 | 第148-149页 |
5.4.3 修复失调人际关系 | 第149-151页 |
5.4.4 提升校内维安能效 | 第151-152页 |
5.4.5 重整校外支持资源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8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成果 | 第168-169页 |
附录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