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综合降损辅助决策系统原理与应用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项目必要性 | 第10页 |
1.2 项目背景 | 第10-11页 |
1.3 线损软件现状 | 第11-12页 |
1.4 项目目标 | 第12-13页 |
2 基础数据管理 | 第13-30页 |
2.1 图形管理 | 第13-19页 |
2.1.1 图形属性 | 第13-14页 |
2.1.2 新建图形 | 第14页 |
2.1.3 打开图形 | 第14-16页 |
2.1.4 删除图形 | 第16页 |
2.1.5 保存图形 | 第16页 |
2.1.6 导入图形 | 第16-18页 |
2.1.7 导出图形 | 第18页 |
2.1.8 线路改造 | 第18-19页 |
2.1.9 历史快照 | 第19页 |
2.2 台帐管理 | 第19-24页 |
2.2.1 配电变压器台帐 | 第20页 |
2.2.2 配电变压器扫描 | 第20-21页 |
2.2.3 低压电能表台帐 | 第21-23页 |
2.2.4 低压电能表扫描 | 第23-24页 |
2.3 电量管理 | 第24-27页 |
2.3.1 电量数据自动获取 | 第24-25页 |
2.3.2 编辑电量数据 | 第25-26页 |
2.3.3 编辑运行时间 | 第26-27页 |
2.4 运行方式管理 | 第27-30页 |
2.4.1 运行方式记录 | 第27-29页 |
2.4.2 运行方式电量 | 第29-30页 |
3 线损理论计算 | 第30-50页 |
3.1 传统算法 | 第30-31页 |
3.2 创新算法 | 第31-35页 |
3.2.1 负荷曲线 | 第31-32页 |
3.2.2 负荷特征 | 第32-33页 |
3.2.3 三相不平衡度 | 第33-34页 |
3.2.4 计算过程和特点 | 第34-35页 |
3.3 负荷曲线库 | 第35-39页 |
3.4 常规计算操作方法 | 第39-40页 |
3.5 各个电压等级计算 | 第40-46页 |
3.5.1 低压台区计算 | 第40-43页 |
3.5.2 10kV线路计算 | 第43-45页 |
3.5.3 35kV及以上线路计算 | 第45-46页 |
3.5.4 变电站计算 | 第46页 |
3.6 部分计算 | 第46-47页 |
3.7 实时计算 | 第47页 |
3.8 计算结果管理 | 第47-48页 |
3.9 结果异常的处理 | 第48-50页 |
4 线损指标管理 | 第50-54页 |
4.1 动态考核 | 第50页 |
4.2 双指标管理模式 | 第50-51页 |
4.3 设置指标 | 第51-52页 |
4.4 考核分析 | 第52-54页 |
5 降损措施管理 | 第54-63页 |
5.1 高压无功补偿 | 第54-55页 |
5.2 高压配变经济运行调整 | 第55-56页 |
5.3 高压主变经济运行曲线 | 第56页 |
5.4 变电站最佳位置选址 | 第56-57页 |
5.5 单相变压器最佳接入相位 | 第57-58页 |
5.6 低压三相不平衡调整 | 第58-59页 |
5.7 低压新增单相负荷最佳接入相别 | 第59-60页 |
5.8 变压器最佳接入位置 | 第60-61页 |
5.9 电压调整 | 第61-62页 |
5.10 导线置换 | 第62-63页 |
6 线损统计分析 | 第63-67页 |
6.1 统计分析的种类 | 第63-65页 |
6.2 报表的自定义显示 | 第65-66页 |
6.3 历史统计数据 | 第66-6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7.1 结论 | 第67-69页 |
7.1.1 项目建设方案 | 第67-68页 |
7.1.2 项目建设成本 | 第68页 |
7.1.3 综合收益情况 | 第68-69页 |
7.1.4 结论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